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聚焦能力•重构课堂——陶行知学校基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二)

来源:陶行知小学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6-16

6月9日是陶行知学校基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第二场。我们有幸邀请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特聘导师、徐州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主任查晓红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京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潘文彬校长亲临现场指导。

为我们带来展示课的是低中年段的各位老师。基于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是一只小虫子》,二年级的老师带领孩子们体验了小虫子有趣生活的同时,关注了孩子的语文能力发展。执教第一课时的恽静燕老师首先通过词串进入课文,接着用一个主问题“为什么我的伙伴们觉得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而我会觉得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同时,恽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孩子们一起想象和小虫子去远方旅行的快乐,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时的那种开心,在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虫子对生活的积极和热爱。

第二课时中,朱姝老师将教学目标落实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通过黑板上的词串,朱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课文内容。基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朱老师又带着孩子们补充拓展了含有月字旁和尸字头的字,让学生归类整理,通过一个部首认识一类字。最后,朱老师还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其他小虫子表达快乐的言语方式,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在互动交流中也提升了表达能力。

三、四年级的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执教第一课时的盛欣老师,借助词串检查认读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发现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词说文,帮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整体感知内容。接着盛老师以“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绘制课文2—5小节的思维导图,针对紧扣一个中心,每一段是怎么构思写清楚中心意思的,学生进行了自主建构;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让孩子们之间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这是一个自主合作和分享的过程,孩子们在自主实践中实现了自主成长。

张静雯老师执教的《海底世界》第二课时,由打开认知过渡到语言发展,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合作交流,总结出“将一段话的意思表达清楚”的三个方法:先总写再分写、找代表性事物、抓特点写清楚。读写迁移环节,张老师提供给学生易于动笔的表达情境,让学生围绕“热带雨林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一中心句去构段。活用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趣味性地让学生讨论如何写出猴子的活动特点,回顾了课文中海底动物活动方式的写法,为后面的动笔写做预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培养真正有学习力的学生。

研讨环节中,查晓红特级教师和潘文彬特级教师针对今天的教学进行了精彩点评。查特从原点思维、整合思维、感应思维、驱动性问题设计四个方面,肯定了各位老师从单篇走向单元的教学设计理念。也对老师们常态语文教学和课堂上学生的善思、善讲的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同时,查特也希望在后续的作业设计中,关注作业的适切性,实现主体、学习和生活的三方融合。潘特则认为这四节课充分体现了“兴趣为先、读书为要,积累为重”的教学理念,针对每节课的内容,潘特给青年教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老师们在教学时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生成,互动中有评价。

本次活动在各位专家和各位老师的头脑风暴中落下帷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研究中,陶行知学校的各位老师将坚持思考与实践并行,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革。

(信息员  王籽  朱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