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建邺、玄武、鼓楼和秦淮四区的地理教师在南外河西初级中学开展了南京市第九周市区连片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两个会场,初一会场在报告厅、初二会场在阶梯教室,共有四位老师带来了精彩的地理公开课。
初一会场是宋惠敏老师和杨小丽老师带来的两节同课异构展示课——《中东》。
宋惠敏老师以时事热点苏伊士运河堵塞导入,引出苏伊士运河的地理位置,然后带领学生利用框图,明确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通过苏伊士运河堵塞滞留油轮巧妙地引入中东石油资源丰富,进而讲明中东的石油在世界的地位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面对苏伊士运河堵塞,开拓学生思路,设计替代路线。整节课以苏伊士运河堵塞为线索,设计合理,师生互动良好,有效突破重点。
杨小丽老师课堂开始前,播放叙利亚儿童之歌《心跳》,让人感伤叙利亚儿童的生活。杨老师利用实时事件明确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运河堵塞导致油价上涨,引入中东石油的重要性。设置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性,设计中东石油外输线。最后,谋求中东国家发展之路,升华课堂。
虽同为《中东》,但是各自精彩,效果出众。
初二会场是朱颖老师和张明明老师带来的《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和《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朱颖老师通过谷歌地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用谷歌地图找到塔里木盆地。整节课朱老师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题:1、位置与范围;2、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西气东输将课堂串联起来。最后,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学生梳理了塔里木盆地的知识点,并通过习题反馈教学情况,节奏紧凑,过程流畅。朱老师的这节地理课,利用科技点燃传统课堂,使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张明明老师通过“三江源地区应该保护什么?”的视频导入本节课,通过三个合作探究活动:1、三江源地区是如何成为江河之源的?2、谁是真正的黄河源?3、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这三个创设的问题,将课堂串联起来,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结构严谨,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有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结束后,初二分区的鲍静老师做了精彩点评。朱颖老师的课情境创科技感十足,教材整合到位,培养了学生“地”与“理”的思维整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张明明老师的课亮点不断,语言生动有魅力,课堂结构严谨,教学目标清晰,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本次“指向深度学习的地理课课堂教学”的地理四区连片教研活动,在老师们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
(信息员 袁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