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幽默:让教学变得快乐轻松起来 http://www.edu.cn 2005-07-14中国教育报 教学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教学审美趣味。对于教学幽默的涵义,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可贵的探索,有人认为教学幽默是“运用各种奇巧的出人意料的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张五升博士完善了这一认识,认为“教学幽默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
大学应把德育当作自身责任 http://www.edu.cn 2005-07-15中国教育报 作者:麦克·贝迪 当高等教育和哲学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时,第二十届哲学大会却提出这样的主题——潘迪亚(Paideia,希腊语,有译为“教育”、“人性教化”,人文主义由此而来):培育人性的哲学。这是否表现出一种狂妄、讽刺抑或是实用的乐观主义?哲学怎么可能教育21世纪的人类?在除专业哲学家之外鲜有阅读哲学著作的时代,哲学在哪种意义上能够培育人性?...
胡锦涛就实施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作指示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出重要指示。胡锦涛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利于开辟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他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 报告会前陈至立国务委员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 2005-06-17 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共湖北省委、中共北京市委今天在北京联合举行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会前,国务委员陈至立亲切会见报告团全体成员,要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郑琦同志学习。 陈至立对郑琦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郑琦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以党的教育事业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民族教育 记者 董洪亮 记者: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各界对民族教育非常关注,因为民族教育与各民族群众求知识、求富裕、求文明、求进步的强烈愿望密切相关,在您眼中,民族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周济:民族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有机统一。中央强调指出,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也是民族自身发展的根本。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解决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5年高考圆满结束 2005-06-10 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两个省,广东和江苏于10日上午结束。至此,今年全国高考全部结束。记者了解到,今年参加全国高考的考生约800万名,分布在29.4万个考场,监考人员81.7万名,高考工作平稳、顺利进行。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呈现如下显著特点: 一是多方营造良好考试环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公安、公交、环保、气象、卫生、电信等社会方方面面努力为考生提供照顾和便利,...
团中央教育部等8部门要求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 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基础教育总体格局 2005-05-25 日前,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全社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具体举措。 《意见》强调,...
教育部出台意见 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 2005-05-1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进一步促进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衔接,近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活动、渠道进行了系统规划。 《意见》指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
再呼吁:义务教育该免费 摘自:新京报(2005-04-18) ----------------------------------------- 农村教育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中国现代化的成败。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是扶贫的最佳手段和根本途径,大力发展教育是减少和改变贫困和地区发展不均衡、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两年前,即2003年3月,我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曾提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应免费”的议案,建议按“分类承担、分步实施”...
专家讲述:教育改革要谨言慎行作者:蒋建华 2005-4-15 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只有在教育改革中才会出现诸多问题。针对教育改革中的观念问题,记者专访了一位要求不必公开姓名的专家。 对教育改革是怎么回事存在诸多误解 专家忧虑地指出,一些论者对教育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似乎存在诸多误解。在一些论者看来,教育改革好像越新越好(忽略“新”与“正确”不是等同的),越激进越好(“大破和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