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凛冽,阳光正好。2024年12月20日下午,南京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向非认知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开发研究”主题研讨活动在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前来学习交流。
本次活动围绕三个主要环节展开:研究课展示、微型讲座及课题交流研讨。活动内容丰富,既有生动的课堂展示,又有深刻的理论讲解,更有思想的深入碰撞,为与会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在活动的第一环节,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基于非认知能力培养的研究课,呈现教师团队对非认知能力在课堂中的思考与实践。
首先,来自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的李鑫老师执教《爱,就马上行动》一课。李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爱好”,发现自己发展爱好时的困惑思考解决方法。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展示大舞台”分组展示爱好特长,带学生通过“追梦发展计划”将爱好付诸实际行动。
接着,南湖二小的姜心钰老师带来了以《换种方式再试试》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这节课以“在跳长绳比赛获胜”为问题点,引导学生通过鱼骨分析图,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姜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灵活性,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不断尝试并反思失败的原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成长型思维模式,也让他们学会在面对困难时更具韧性。
活动间隙,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咖啡屋的小吧员们,热情为与会教师递上亲手制作的咖啡、果汁,小吧员们有模有样的劳动,体现了乐山路分校劳动教育的成果,前来学习的老师频频点赞。
研究课展示之后,活动进入了微型讲座环节,南京市未来科技城小学的沈志会老师带来微讲座《小学生社交力培养路径的探索》。沈老师从当前学生社交能力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影响小学生社交能力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在讲座中,沈老师分享了学校在开发相关课程时的经验,如通过情景模拟、同伴合作以及班级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随后,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的王颖老师以《成长型思维的心理学表达》为主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成长型思维的概念。王老师通过案例分析重点介绍了认知治疗,展示了成长型思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并结合课堂实例讲解了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如设置挑战性任务、关注学生努力过程以及及时提供建设性反馈。
活动进入课题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和教师围绕非认知能力课程开发的实际操作与理论探索展开了深入讨论。
江宁未来科技城小学周海玉老师分享了工作室团队在非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的尝试与实践。工作室团队通过传统游戏关注学生的非认知理解,把关注点放在社交力提升方面。她提出了在非认知能力课堂中的观察点,如学生的情绪表现、讨论中的表现等,并建议制作观察表作为观察者和老师上课的引导。同时,要改善与儿童的关系,创设让学生有安全归属感的学习环境,这对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老师的语言和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也非常重要。
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王冬黎老师汇报了鼓楼教师团队依托小学非认知能力培养进行的课题研究进程,他们选择成长型思维作为主题,回应心理健康主题课程的需求,开发录制双师课程资源,课程以关键操作策略的学习为核心要点,着眼于成长型思维培养的12个关键操作策略,如自我评估策略、延迟满足效应等,落脚于学生个体主动实践与群体互动支持,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的通道,促进学生通过主动运用思维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发展高阶思维。
最后,南京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王少峰老师作了总结发言,他围绕主题,从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三个角度分享实践与思考。王老师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分析了关注非认知能力培养的线索,列举了项目中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向导,改变或化解唯分数论的思维方式;二是解决非认知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和课程设计与实现的问题。同时,他提出了目标任务,包括开发相关课程群、研究非认知能力形成规律和培养策略、营造校家社共同推进非认知能力培养的氛围。他指出非认知能力培养中有六大核心模块,包括成长性思维、自我领导力、抗定力等。这些模块非常全面,且后期开发空间巨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实施这些模块,这是老师们最擅长也是最需要的部分。发言中,他还强调,老师们要把格局打开,将时间线拉长,空间扩展,以更好理解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此次研讨活动为探索非认知能力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启发。通过课堂教学展示、理论讲解与实践交流的有机结合,与会教师不仅收获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得到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冬已至,春不远,未来,期待更多学校和教师能够加入到非认知能力课程群开发的探索中,通过创新与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支持,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供稿:章珏 编辑:俞志强 审核:汪昳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