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4年1月5日上午,第18周建邺区小学信息科技教研暨极简技术教学展示活动,在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成功举行,活动主题为“立足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区信息科技教研员汪俊老师以及全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由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姚睿老师主持。活动分课例展示、说课、评课三个环节。
第一节课为同课异构的模式,由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的王宁琳老师和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的滕倩老师执教,课题为《保护数字身份》。
王宁琳老师以“课前调查”为导入,既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又能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顺势引出“信息泄露”,以此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保护数字身份。首先,王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图展开分析:图中的在线行为安全吗?判断理由是什么?学生在不断思考和判断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接着,通过对密码强度测试结果的分析,总结得出字符长度、所用字符类型的多少对密码强度的影响。随后教师询问学生:你还记得刚刚设置的密码吗?由此得出设置密码要方便记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围绕陌生二维码、来路不明的网络链接、陌生wifi等方面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思考如何规范在线行为,增强信息社会责任。课堂的最后,王老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形成在线社会生存的安全观。
滕倩老师以快递单进行导入,学生深切感受生活处处都有存在个人隐私泄漏问题,引出保护数字身份。首先,学生自己设计密码,师生讨论明确密码设置的注意点。接着观察快递单下方的二维码能否扫?引出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在生活中要有网络安全意识,学会辨别信息真伪。然后,学生了解在网络世界还会遭受恶意攻击,掌握杀毒软件查杀病毒,保护数字设备。最后倡导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还要维护国家安全,防止信息泄露。
第二节课由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的邵引老师和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的俞婷老师执教,课题分别为《做时间的主人》和《我是演奏家》。
邵引老师执教《做时间的主人》,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基于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境分析问题,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小组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尝试使用数字设备制作问卷,收集并分析数据,引导学生采用可视化的数据呈现形式,汇报调查结果,结合样本容量与抽样误差的关系图,思考样本数量对结果准确率的影响。最后鼓励学生通过数字作品进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养成良好时间管理习惯的重要性。
俞婷老师首先用scratch软件编程,弹奏钢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键盘上的数字键适合当做钢琴键,且角色钢琴有8个造型,随即布置任务:搭建弹奏音符“1”的脚本。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启发学生用复制脚本、改变数值的方式,完成其他音符的脚本搭建,这是第一个任务:手动弹奏。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弹奏更连贯?抛出第二个任务:自动弹奏。但是脚本过长,引出用“定义、调用”优化程序,这是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俞老师录制了微视频。为了帮学生深层次理解,明白定义和调用不止存在于编程之中,俞老师设定了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定义和调用的事例?最后讨论得出:原来定义和调用在生活之中无处不在,并且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用这样的讨论活动来加深理解,让学习真正发生。
课后,四位授课老师依次进行了说课,分享了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收获与感想。
接着,来自陶行知学校小学部的孙文文老师、南外河西一附小的胡燕青老师、致远外国语小学的潘淑婷老师、南京外国语学校青奥村小学的汪敏老师以及建邺区信息中心组的王蓉老师对课例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都一致认为,今天的上课老师都将新课标渗透进了课堂,对新教材有自己的思考。新教材对信息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对自身信息素养的考验。将极简技术融入信息课堂教学,是一种趋势,但是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几位评课的老师都充分肯定了上课教师在践行新课标上的突出亮点,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令在场教师受益匪浅。
活动最后,教研员汪俊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他认为让学生充分表达、充分分享,最后才能真正落实到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汪老师肯定了今天上课的四位老师付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鼓励,这几节课都是生活中真实场景的运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论是快递单的引入还是生活中的定义、调用,课堂要从生活中出发回到生活中去,真正达成了学习的目的。
学无止境,本次活动为探讨新课标下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加强了全区小学信息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为老师们理解新课标、探索新教材指明了方向。
(供稿:俞婷 编辑:姚睿 审核:陆瑞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