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2024年3月26日,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承担了省规划课题“做思共生:小学数学’双循环圈’体验学习实践研究”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吕林海教授进行专家指导,区数学教研员范韦莉老师和课题组的成员们也参与其中。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课例进行研讨。活动伊始,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范韦莉老师展示了《学习国旗中的数学》一课,通过对国旗中五星红旗的位置和大小的研究渗透了比例的认识,本节课层层递进、张弛有度、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范老师引导学生尝试制作一面五星红旗,聚焦长和宽的比,接着从“角”“边”两个角度研究五角星,之后对五角星摆放位置的讨论解释了国旗中的黄金布局,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求比值逐步过渡到比例的认识。渗透了美学和爱国教育,实现了学科育人。吕教授以及在场所有老师纷纷表示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
之后,朱海泉副校长围绕本次主题进行了汇报,以五年级的《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为例,详细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朱校长提出了本节课的两条线,其中课堂主环节是体验主线,探索原理环节是体验支线,两条线的交会与结合正形成了“做思共生”双循环圈,体现了知识的螺旋上升。
接下来,区数学教研员范韦莉老师就本节课的设计意图进行了深度阐述,并指出了3的倍数特征是对2、5倍数特征的飞跃。本节课分为三个动手操作的环节,分别是由归纳推理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演绎推理思考3的倍数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与2、5的倍数特征有什么联系→利用几何直观和代数表征解释说理。在场老师也都纷纷表达了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教与研的有效结合。
吕教授也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他认为这节课最重要的是探索判断3的倍数特征的思想基理,在循序渐进中找到底层因子“3”和对应的乘数结构。同时,吕教授也指出本节课的拓展方向,可以设置环节引导学生找到2、3、5共通的“小尾巴和大尾巴”,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深度学习,体现了教学一致性的内涵。
活动的第二部分是对“做思共生”双循环圈进行阐述和讨论。首先,建邺实验小学分校的饶正凯老师向在场老师介绍了“做思共生”双循环圈。饶老师先是展示了“双循环圈”体验学习模型不断完善的过程,之后呈现了体验学习中的“三做三思”九要素。吕教授和在场所有老师对围绕“做思共生”儿童的经验模型进行了深度研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做思共生”双循环圈。吕教授指出要对各要素进行细化与丰富,让模型变得更加具体,同时也对本课题后续的研究指引了方向。
本次课题研讨活动的开展,让老师们对课题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对体验学习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教师也更将关注“做与思”的过程,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思考、分享、成长。
(供稿:李洁涵 编辑:刘馨童 审核:朱海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