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车辆数量的不断攀升,停车难问题已然成为阻碍城市便捷与和谐发展的一大难题。近日,在建邺区的一堂公开课上,智慧的光芒闪耀,任丽菲老师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停车难”这一热点话题,带领五年级的孩子们开启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教学探索之旅。
一、停车难题:童心调研,追根溯源
任老师与五年级的孩子们从一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出发,踏上探寻停车难根源的征程。孩子们摇身一变,成为小小的数据分析师,通过对图表细致入微的分析,精准锁定停车难的高发区域,并深入挖掘出背后的主要原因。这一过程,不仅有效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使他们对问题的本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二、车位探秘:多彩世界,知识引航
面对停车难的困境,任老师并未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诊断上,而是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解决方案。她巧妙地将课堂打造成知识探索的乐园,与孩子们一同学习三种不同类型的停车位。通过生动形象的举例以及直观清晰的模型展示,每种车位的优缺点一目了然。这一环节,极大地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意碰撞:共享停车,少年妙思
任老师适时引入建邺区缓解停车压力的新举措——共享停车。孩子们被点亮了创意的火花,他们依据本节课所学的车位优缺点,精心规划、巧妙设计,初步描绘出各具特色的共享停车场。这些设计方案不仅彰显了孩子们对问题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他们作为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绿色行动:智行未来,公民担当
课上,任老师还向孩子们传递绿色出行的理念,鼓励他们从自身做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以实际行动为缓解停车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她还引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政府的新举措与孩子们的创意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缓解停车难的美好画卷。这堂跨学科公开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启蒙。孩子们借助数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小公民的身份尝试解决社会难题,体现了小公民的能力与担当。
课后,青奥村小学的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戴亚静老师总结道:“任老师的这节课以学生极为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从认识停车位,到了解每种车位的特点,再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去尝试设计停车场,将多学科知识和视角自然地融为一体。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逐步提升,真正实现了做思共生的目标。”
徐燕玲老师也收获颇丰:任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听下来收获很多。课堂上,任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这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实施这样的教学方式,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邺区小学数学教研员范韦莉老师对任老师所执教的这节课给予高度评价。范老师特别提到,任老师巧妙地选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停车位作为教学载体,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让学生倍感亲切,更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的浓厚兴趣。范老师进一步强调,任老师从社会热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更为他们未来成为有担当、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社会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马克龙老师也对该节课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马克龙老师认为,任老师的这节课诠释了数学教育的真谛——数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和理论层面,而应成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有力工具。他强调,任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停车位问题,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马克龙老师还表示,这样的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值得所有数学教师学习和借鉴。
南京青奥村外国语小学的教师们将以此次教学研究为契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编辑:章晗 撰稿:戴亚静 审核:李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