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建邺区小学一年级新教材研讨暨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倩工作室交流活动在新城小学科技园校区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由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承办。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倩、建邺区美术教研员丁圆圆老师和全区美术教师参加活动。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徐韵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线随心走》的趣味水墨课堂,以“定格动画+AI特效”激活传统课堂。通过“墨线变变变”游戏,学生在吴冠中画作赏析中领悟线条韵律,借干湿浓淡的墨痕传递情感。当稚拙线条经AI转化为游鱼跃动、柳枝轻扬的动态画面,水墨不再是静止符号,而是儿童感知世界的诗意语言。课堂实现技法习得与审美表达的深度融合,让每根线条都跃动着童真创造力。
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的耿思思老师执教的《感受肌理》一课,整堂课以自然和生活为灵感源泉,以陶泥为表达媒介,从触摸肌理、观察肌理、印制肌理再到创造肌理,让学生在自然探索中体验艺术创作的完整路径。通过“搓、拍、按、擀、刻画”的技法实践,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肌理转化为陶泥语言,赋予作品趣味性与美观性。学生借助松果、贝壳、乐高、铅笔等,大胆创作,在自由表达中展现个性化艺术思维。
当AI数字魔法邂逅千年非遗技艺,会碰撞出怎样的美育火花?南师附中新城小学的张若昕老师执教的《美美的花布》一课,以“哪吒求助到太乙真人换新装”的跨时空情境为叙事主线,通过AI智能生成的动态影像串联教学全流程,构建出虚实交融的艺术创作场域。课堂中,师生化身“非遗守护者”,从南京云锦到南通蓝印花布,在数字化资源库的沉浸式赏析中解密图案密码。彰显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
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的仇红悦老师执教《像什么呢》撕纸添画课,通过“五感交响曲”教学法激活一年级学生创作潜能。课堂以韵律撕纸游戏破冰,学生在音乐中随节奏撕出奇趣纸形,在“像云朵?像怪兽?”的开放式追问中,巧用联想、粘贴和添画的技法实现废纸片到艺术精灵的蜕变。当稚拙撕痕遇见炫彩添画,每个孩子都成为了生活艺术家,用个性语言诠释“无物不可创”的艺术真谛。
课堂展示结束后,翟建云老师以《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讲座汇报。翟老师从艺术、艺术家、艺术思维和创作的不同角度,分享了对小学一年级新教材的教学感悟。
互动研讨环节,金陵中学附属小学的彭静老师和莲花实验学校的张涵老师分别对课例进行深度解析点评,为老师们带来诸多启发。
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王倩老师强调“当今世界因人工智能而转变,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扎实的个人基本功,还应积极探索艺术味、科技感的课堂,赢得师生面向未来卓越发展的空间。”
活动尾声,建邺区美术教研员丁圆圆老师感谢王特工作室助力教师成长,指出教师课堂应以“播撒思维可见化种子”为核心,通过四个D环节:Doing(体验发现)、Discover(探索发现)、Design(创意转化)、Develop(表达发展),结合游戏化学习与材料语言,精准适配一年级学生及新教材需求。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水墨AI共生、肌理自然转译、非遗数字创生、五感碎片再生四大课例,多维探索“艺术思维可视化”教学路径。在人工智能时代,美术教育需构建“传统技法×数字科技×生活美学”三维课堂,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美育范式转型,为区域美术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样本。(供稿:张若昕 编辑:王薇 审核:翟建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