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学生而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合的课堂”才是最优的课堂。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不同的学生,课堂的教学定位也不相同。课堂的学习目标、课堂架构、课堂文化、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差异。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向全体教师提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改进,而目标是核心素养的提升,特别关注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的培育。

我们通过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协同式教学”课堂实践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引导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协同式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话性实践,以教材和资源为媒介,在教师指导之下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的生成过程;是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实施、完成具体情境活动和任务,解决具体的问题,致力于项目达成与问题解决的协同性学习活动。
“协同式教学”强调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相协同、教师与学生相协同、学生与学生相协同、教师与教学资源相协同、学生与学习资源相协同,在协同中完成项目和任务,实现主题学习,达成素养要求。从观察学生在课堂各环节的学习表现,促进学生在“引”“议”“练”等环节中进行学习。
“引”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即用情境创设、知识回顾、导学问答、预习反馈、框架梳理、阅读质疑等多种教学活动,在学生已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动机”,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和学科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议”是课堂生成的关键。理想的课堂应当是多声对话、智能跃动的场域。“议”——以语言、动作、行为等为中介,通过情境体验、模拟活动、议题、项目研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同伴、自我进行反复的交流,在维持“学习动机”和提升“学习毅力”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建构、视野的交融、素养的提升,进而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练”是学习力提升的表现。教师根据学科课时目标做好训练设计,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训练,训练既有书面的训练,也有口头的表达。教师在过程中要进行巡批巡问,同时学生也要在训练过程中学会总结,不仅有知识的归纳,还要有方法的总结。
以上三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三个关键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这三个环节并不是割裂开来独立存在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视学科特点、课程内容、课时目标而调整,可以“引”“议”“练”多次反复交替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五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即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学工作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中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着力点, 多维度评价学生,多角度评估学生;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能力;要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育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多样性的要求,又要适应学生发展性的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还要帮助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只有基于对学生的关注,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
(供稿:校务办 校对:朱安全 审核:黄文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