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教师对实验的研究以及对大单元教学的尝试,进一步打造“建邺好课堂”,2024年4月2日下午,以“研实验,创好课”为主题的区级生物教研活动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举行。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朱熹微老师和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的周洋老师进行了探寻微生物对食品作用的两面性——以“‘变质’食品,改变生活”为主题进行单元整合教学的尝试。
朱熹微老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发霉食品和发酵食品进行对比,激起学生探究导致食品成为“发霉食品”还是“发酵食品”背后的根本原因。朱老师启发学生观察发霉和发酵食品的形态和气味等各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是否导致物质改变,从而引起发霉和发酵现象。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设计实验装置,检测微生物发酵后二氧化碳和酒精的产生以及葡萄糖的消失。完整的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完成了对发霉和发酵现象背后原理的深层次理解,而且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整个逻辑思维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
周洋老师在学生深入理解了发霉和发酵原理的基础上,从探究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切入,落脚到微生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完成“‘变质’食品,改变生活”的主题建构。周洋老师巧妙取材,以密封袋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发酵过程中有氧无氧两种条件下酵母菌引起的不同物质变化。同时,周老师启发学生回顾和梳理酒酿制作成功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从实践体验中抽象出制作酒酿的原理。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发现生物现象→探究背后原理→原理应用到新情境→新发明(创造)”的实践过程。最终提出“‘变质’食品,改变生活”的实质是在我们人类智慧的推动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借此鼓励学生们认真学习,提高核心素养。
课后,南外河西初中的任飞老师对两位老师课程准备的过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金中附初的张乐喜老师、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李子音老师和陶行知学校的刘笑蕊老师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听课的收获和感悟。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马丹校长从学生的思维成长方面对两节课进行了专家点评。马丹校长认为朱老师和周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紧扣新课标核心素养为宗旨的理念,实现了学生主体的课堂转变,使学生思维的成长看得见。最后,建邺区初中生物教研员柳衍老师从对两位老师在跨学科实践教学和单元教学设计的主体化、综合化和实践化进行了高度赞赏。柳老师还提出老师们在单元整合过程中主题设计的“边界”以及实验材料选择的切适性等方面还应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本次教研活动两节课的开展既是创新实验的研究也是学科单元整合的尝试。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新颖的实验方式完成了传统的实验教学的任务,并将食品发酵技术和食品保存技术以微生物导致食品“变质”为主线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对食品“变质”的理解,实现了单元内容结构化统整。最终将目光落脚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类生活的改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供稿:周洋 校对:袁晶 审核:袁晶、任飞、朱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