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深耕课程沃土 静待创新花开”系列报道(二) ——“分层进阶·融合创新”:课程基因到人才图谱的贯通路径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04-14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近几年来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分层进阶、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差异化培养路径与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深度融合,学校构建了兼具学科深度、个性广度与资源厚度的教育生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劲动能。以下从三大核心维度解析其课程基因:

基因一

分层进阶的学科培养机制——精准定位,阶梯赋能

1、差异化教学与动态提升

自2010年启动数学、外语学科分层教学以来,学校逐步形成“基础夯实—拓展延伸—高阶挑战”三级课程链,实现因材施教的动态培养。以数学学科为例,“珠峰班”依托竞赛课程、数学建模等专项训练(如校本选修及社团《数学建模》《数学思维》),系统性激发学生数理潜能。学生思维能力实现螺旋式进阶,从基础逻辑培育到高阶课题研究,最终在学科竞赛与创新项目中展露锋芒。

2、学科融合与跨领域思维

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全科阅读课程”“科学盒子”等融合型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例如,校本选修《生物“食”验室》以食品科学为切入点,融合化学实验、数据建模与营养学分析,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培养创新思维;《新城昆韵》课程引导学生探索昆曲艺术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此类课程强化知识迁移能力,助力学生形成全局视域。

基因二

个性化发展的多元赛道——因需定制,激发潜能

1、选修课程激活内驱力

学校以“个性发展课程群”为载体,提供40余门特色选修课程,覆盖人文、科技、艺术等领域。例如,非遗传承类课程《南京白局》与国家级非遗传人合作,学生创新演绎传统曲艺;科技类课程《AI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激发探索热情;艺体类课程《花样跳绳》《创意色彩画》培养审美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丰富多元的选修课和社团课实现了逻辑严谨性与艺术创造力的深度交融。

2、三生课程赋能终身成长

“生命健康课程”(七年级必修)与建邺区红十字会合作,教授急救技能;“责任养成课程”通过“行走雨花台”(七年级)、“行走美丽乡村”(八年级)、“行走牛首山”(九年级)等社会实践锤炼意志品质。例如,九年级“行走牛首山”项目,学生在野外生存挑战中培养抗压能力与领导力;“国防教育课程”“校友寻访课程”则深化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为应对学术挑战注入心理韧性。

基因三

创新实践与资源联动——打破边界,链接未来

1、馆校协同拓宽学习场域

学校与南京博物馆、方志馆、南京非遗学院等机构深度合作,构建“馆校合作”学习新样态。例如,《金陵记忆》课程通过文物修复与历史场景再现,引导学生探究南京文化脉络;《经典诵读》课程融合诗词鉴赏与文学创作,提升人文底蕴。二十年课程推进中,《南京·南京》系列校本教材正式出版,数十门课程获市级奖项,彰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价值,印证了课程建设的卓越成效。

2、英才计划链接高阶资源

依托“三生(生命·生存·生活)课程综合实践基地”,学校引入行业专家,打造《人工智能》《机械法则》等前沿课程。例如,《机械法则》课程中,学生通过机器人设计与编程实践,掌握工程思维;《课本剧改编与表演》课程融合文学与戏剧,提升综合表达能力。2023年,“大数据精准教学项目”的启动进一步推动学生自适应学习力的提升;2024年,学校以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因材·因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初中实践》为支点,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更多可能。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课程基因,是“分层进阶的学科深度、个性发展的多元广度、创新实践的资源厚度”三维合力的结晶。学校通过精准匹配学生发展需求、激活个体潜能、打通资源壁垒,构建了覆盖学科素养、人格塑造与创新能力的一体化培养体系。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课程创新为引擎,在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沃土上深耕不辍,静待更多创新之花绚烂绽放。

(撰稿:李惠玲 编辑:刁悦然 审核:朱晓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