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录取结果揭晓,我校初三(7)班朱传睿同学从来自全国23个省(市区)的800余名参与复试的“天才少年”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第54名的佳绩,成功通过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选拔考试。这是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继2023年李书珩、王熙同学,2024年赵梓涵、谢东辉同学后,连续第三年向全国顶尖高校少年班输送拔尖人才。“新城现象”的持续发力,不仅印证了“全学区生培养模式”的卓越成效,更彰显了“让优秀者更优秀”这一教育理念的深远价值。南师附中新城初中,作为一所公办初中,是如何在分层进阶的"成长赛道"上助力学生成长的呢?今天带着大家来揭秘。
一、本届西交少年:朱传睿
成长感言:
能考上西交大少年班,我首先要感谢新城初中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理课程。我的数学老师朱恭贵老师非常善于启发我的数理思维;我所参与的数学竞赛社团课使我接触到了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让我在面对难题时更加游刃有余;在珠峰班上,学校优秀的各科教师团队更是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我不断尝试新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初中三年,我从历年的学长学姐身上学到了很多。去年考上西交少年班的学姐赵梓涵曾说:“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这句话深深激励了我。面对难题时,我选择努力尝试,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此外,我特别想告诉各位学弟学妹:数理的世界充满惊喜,但需要主动探索。愿所有新城学子都能勇于挑战、锐意进取,用数理思维点亮未来的无限可能。
班主任寄语:
朱传睿同学性格沉稳乐观,面对学习压力从不抱怨,始终积极应对。在课堂上,他专注认真,思维活跃,常抛出独到见解,点燃课堂讨论氛围。课余时间,他热爱学习,主动探索,常沉浸于难题研究。而且,他与人为善,同学有问题,总是热心帮忙。朱传睿能考上西安交大少年班,实力使然,更离不开学校和各科老师的悉心培养,在此衷心感谢班级所有科任老师。也期望其他同学以他为榜样,积极面对中考,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凭借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奔赴理想高中。
——初三(7)班班主任 赵睿
二、解码西交少年班生源校的校本基因
全学区生培养:家门口的“卓越孵化器”
作为一所扎根社区的公办初中,南师附中新城初中始终践行“关爱、责任、创造”的育人理念,打破外界对“学区生”的刻板认知。学校依托百年附中的教育基因,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质均等的教育资源,积极实践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因材·因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初中实践》,通过“英才计划”“珠峰课程”“竞赛班课程”等分层培养体系,精准挖掘学生潜能。初三阶段针对学有余力的学子,学校特别开设“少年班专项课程”,聚焦高阶思维培育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助力他们在西安交大少年班四轮选拔(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试、体能测试、综合面试)中拔得头筹。
课程创新:多元路径激活成长动能
“学校充满挑战的选修社团课,让我在面试中面对人文辩题时游刃有余。”朱传睿的感言,折射出学校课程设计的匠心。新城初中系统构建了以素质养成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综合创新课程为主的三类课程群,涵盖了生命健康、红色教育、传统文化、非遗手工、科学探索、劳动实践、创新实践、博物馆研学、摄影技巧、全科阅读等领域的多元立体化的课程矩阵。
家校共育:精准指导激发成长内动力
“在学校的引导和家庭的配合下,我逐渐养成了自主规划的习惯。”朱传睿的成长经历印证了家校共育的成效。新城初中倡导“针对性、有效性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有的家庭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有的则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空间。学校通过个性化作业设计、弹性晚自习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种“精准引导、激发内驱”的模式,帮助每个孩子在高效学习中获得持续成长动力。
文化传承:诚朴雄伟,薪火相传
“诚朴雄伟”是深植于新城初中的精神底色。学校通过“学长经验分享会”“精神传承主题班会”等活动,将百年附中的文化基因融入日常教育。在2025年少年班备赛期间,2024届考上西交大少年班的赵梓涵同学重返校园倾囊相授;同年级杰出学子戴钰泽同学给“少年班课程”学生讲授高中物理知识,开展模拟面试并分享面试经验;李中阳校长更是亲自讲授高中数学思维课。新城初中的资深教师团队以“关注长远发展”为导向,既注重学业精进,更强调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班主任赵睿老师说:“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在服务他人中锤炼品格。”这种“关爱、责任、创造”的育人理念,为学生打下终身受益的精神根基。
“新城现象”的启示:教育生态的破局之道
从首名学子叩开西交大少年班大门,到实现“三连冠”的跨越,“新城现象”背后是公办教育对优质均衡的深刻实践。校长李中阳总结:“教育不应被焦虑裹挟。通过因材施教、课程创新与文化浸润,普通学生也能绽放非凡光彩。”
如今,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正以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因材·因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初中实践》为支点,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更多可能。在这片沃土上,没有“掐尖”与“内卷”,只有深耕课程后静待花开的从容与厚积薄发的力量——这或许正是“新城现象”留给我们的启示:真正的卓越,源于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与唤醒。平凡土地也能绽放卓越之花!
(撰稿:李惠玲 编辑:刁悦然 审核:朱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