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流淌的都是“中国味”
——外国学生在南京建邺实验小学的学与玩
《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30日第2版(中国教育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梁早 谢伟)随着中国春节的临近,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付天一这段时间的心情有些低落。这名来自法国的男孩,曾在建邺区学校足球联赛中,一人独进7球,帮学校夺得桂冠。如今,他不得不告别生活了3年的中国母校。
“我会把在这里生活、学习的美好故事,一一讲述给我的家人和周围的小伙伴们,让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江苏南京,我也有一个温暖的‘家’。”付天一的脸上流露出不舍的神情。
校长祝瑞松说,目前有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名外籍学生就读于这所校园。“小学校也要有大情怀。”祝瑞松一直在思考如何“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的课题。
“种下记忆、拥抱童年,让不同个性、不同国家的学生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在祝瑞松看来,“走进儿童世界”要求学校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视角看问题,融入孩子的内心;“培养世界儿童”则要求学生要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国际视野,能够放开眼界了解、吸收世界各地不同的优秀文化。
来自斯里兰卡的苏琦和艺琦姐妹花,已经在建邺实小度过两年的美好时光,书法是她们的最爱。妹妹艺琦告诉记者,她第一次写书法,笔怎么也握不好,墨水洒了一地。“班上好多同学都热心地过来帮助我,有的还从家里带来了字帖。”艺琦在墨香中感受到了中国同学和老师的友好与热情,如今她不仅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书法也达到了四级水平。
艺琦说,在这里,她们觉得指尖上流淌的都是“中国味”。学校专门安排书法班的孩子给外籍学生当“小老师”,手把手教他们写大字,并在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和社区活动中展示。“老外人人会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2010年,建邺实小刚刚起步,如今已发展到1174名在校生的规模,还有着该区为数最多的外国学生。祝瑞松说,学校之所以发展如此快速,便是源于一系列以“童”构建起的文化体系的生动实践。这些具有中国符号和元素的“无声影响”,已经根植于每一名学生的心田。五彩斑斓的童心课程,更是走进了这些孩子的心灵深处,让他们向往的“童话世界”变得触手可及。
“童心园”“童趣园”“秋实园”“童乐园”……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里,都闪动着不同肤色孩子的矫健身影。每天放学后,四(1)班学生郭馨冉和她的外国小朋友,总是要到“童心小牧场”喂兔子,“我们要陪着兔子慢慢长大”。
针对外籍学生,学校建立了“呱呱叫”童话英语微型校本课程,精心设计英语文化活动。每年西方传统的“万圣节”“圣诞节”期间,孩子们会乔装打扮,吟唱外国传统民谣,共同提升孩子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在这里,孩子们充满了诗意、童趣和想象。”祝瑞松认为,童心课程的全面开展,尊重了学生天性发展,也适应了学生成长需要。
“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孩子,在这里相处得很融洽、生活得很幸福。”每当来到这所学校,该区教育局局长易善平总是一脸的笑意,“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