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自然界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不仅标志着春季正式到来,更是一个新生的开始。在这一天,昼夜几乎等长,大地万物在温暖的阳光下逐渐苏醒。那孩子们心中春分这一天是什么样的呢?结合孩子们的讨论,班级教师迁移绘本经验、视频影像等资料,在生活观察与体验操作中帮助幼儿建立对春分及春分习俗的了解。
孩子们在了解"咬春"习俗的文化寓意之时,尝试自主制作卷饼,在舀馅、卷皮的全流程操中锻炼精细动作发展,品尝春饼之时也是一口将春天咬住,咬进自己的肚子里去。
春分也是踏青放风筝的好时节,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感知风力与牵引力的平衡关系中,两人一组完成放风筝挑战。风筝翱翔于蓝天,既是对春天万物生的礼赞,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春分万物生,枯木在春季重新发芽,这是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规律。孩子们通过对比枯木的灰褐色与春天的嫩绿、分红等色彩,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着“枯萎”到“新生”的转变。不仅是美育的载体,更是一场关于自然、生命与传统的综合学习。除此之外,孩子们拿起手中的工具,在观察、辨识、劳动中挖出野菜,既感受了春分时节的传统文化,又在“如何完整挖出野菜根部”等问题中锻炼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这个平衡与希望并存的日子,愿每个孩子都如破土的新芽,带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天地节律中茁壮成长!
(供稿:吴晓敏 编辑:时娟蓉 审核:卞红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