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春日的暖阳,开启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研之旅。“跨学科学习”突破学科壁垒,既是创新亮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跨学科学习中教师面临的“教什么”与“如何教”的困惑,本次教研活动以“精选教材内容,培养跨学科素养”为主题,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3月27日上午,南京市小学语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七周教研活动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二附属小学举行。此次活动由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与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二附属小学联合承办。众多教育专家与骨干教师齐聚一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倪鸣老师,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梁俊老师,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张蓉老师、各区小学语文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以及南外河西教育集团领导出席。南外河西二附小党支部书记、校长蒋丽云,教学校长袁哲,携全体语文教师和四年级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由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的张露文老师主持。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倪鸣老师做讲座。倪鸣老师为本次教研引领方向,其讲座从“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三个维度,对跨学科学习进行深刻阐述。倪特先从“做什么事情”开篇。跨学科学习作为语文学习任务群,需明确学习主题,整合资源与内容,以情境任务驱动,构建逻辑清晰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从实践角度看,跨学科学习具备内容整体性、过程探究性和社会性特征。崔允漷教授提出“跨学科学习可随时随地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虽强调10%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其他90%课时不倡导综合学习或跨学科学习。基于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建邺研究团队在内容体系建构上,创新性地划分为主题式与渗透式两个维度,分别对应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和90%的综合学习样态。
倪特对“怎么做”进行启思。建邺团队从“学习内容”出发,先开发课外资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随着统编教材的普及,转向课内教材资源开发;如今已聚焦课内外融合视角,主题学习内容既源于教材,也源于学生生活。从实践要素视角,团队先研究设计,再研究实施。接着,研究评价方式和标准,最终构建完整的实践体系,涵盖6个年级、12个学期的主题设定、内容选择、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为小学阶段的跨学科学习绘制了清晰的实施图谱。倪特提醒老师们关注,无论是内容维度还是实践维度,其逻辑起点都是“解决教学实践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对“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深入思考。
对“教学研究应该做成什么样”,倪特强调,教学研究要形成可复制的成果。建邺团队的研究成果具有高迁移性和可复制性。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主题学习设计,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源于教材的主题学习设计成果,稍作调整即可直接应用于更多教师的课堂。团队正在研制的1-6年级实施图谱,将成为其他区域、更多学校落实课程方案的学科教学指引。
倪特的讲座让老师们清晰认识到跨学科学习的研究价值,也充分肯定了张蓉老师带领的建邺小语跨学科学习团队多年深耕,为各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例和理论体系。团队研究的历程,启示大家厘清概念是行动前提,清晰思路是行动保障,形成可复制成果是行动追求。
赵梓如校长带来讲座《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体系与生成向度》。讲座围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内容体系和生成方式展开。赵校长结合具体实施案例,阐述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体系与生成向度。主题式跨学科学习以独立课程存在,如“解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流量密码”,直接对应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注重长周期、项目式学习;渗透式跨学科学习则融入日常教学,通过知识结构化突破教学困境,如“习作:故事新编”,强调短周期、片段化学习。在跨学科学习内容的建构维度上,赵校长提出,主题式跨学科学习包含“教材直接转化式”和“师生自我创生式”两种路径。教材直接转化式依托教材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师生自我创生式则鼓励教师和学生根据兴趣、需求自主开发学习内容,体现跨学科学习的地域性和特色性。
赵校长特别强调,在主题式与渗透式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容生成”,需处理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通”“主题式与渗透式协同”以及“基于教材与超越教材共生”三组关系,以实现跨学科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科视野拓宽、学习动力提升和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多重价值。
南外河西二附小陈雪莹主任执教四下《习作:故事新编》。紧扣破解故事新编的“新”元素,制定教学目标:从探究“新编”思路,提炼“新编”思路,到运用“新编”方法创编故事。陈老师从学生以往的编故事经验出发,形成认知冲突,巧妙引导学生思考“新编”故事的“变”与“不变”。在自主探究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梳理与探究《龟兔赛跑》故事新编的方法,学会“先设想结局,再倒推情节”的创编思路。随后,学生以小影评人的身份,对比新旧“哪吒”电影故事,深入讨论电影故事中的“新元素”,如人物语言、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以及科技元素等,这些“新元素”为故事新编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实践环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龟兔赛跑》故事新编的情节支架图,并尝试新编其他熟悉的故事。课堂中,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经验,向书本寻办法,向电影借智慧,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新城小学方芳老师五下《解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流量密码》。为“解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流量密码”,方芳老师围绕三大核心学习目标展开教学:制定研究计划、设计访谈提纲以及掌握访谈技巧。课程伊始,方老师通过对比红山动物园与其他两家动物园的人流量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红山动物园受欢迎的原因,顺势发布核心任务——解开其流量密码,并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在教学推进中,学生们积极探讨多种研究方法,逐步梳理出清晰的研究思路。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学生们明确采访对象,撰写采访提纲,并参与模拟采访。
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提出有对象性、目的性的问题,掌握了访谈中的礼仪、记录、追问以及问题拆分等实用性技巧。同时AI技术助力课堂,学习助手、智能体记者的伴学呈现了教学新样态。课堂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中华附小时珠平主任带来讲座《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生成与设计理路》。讲座中聚焦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生成与设计理路”,深入探讨渗透式与创生式两种跨学科学习样态,详细剖析其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要点。
在设计理路方面,时主任强调从聚焦上位概念、选择适切主题入手,逐步过渡到聚焦真实问题、制订学程规划,并关注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驱动任务,形成完整的跨学科学习路径。在操作提示方面,时主任聚焦上位概念,需分类清楚、跨点清晰、方向明确;主题选择要关注序列性和关联性;聚焦真实问题时,需具备生本性、适切性和驱动性;制订学程规划时,要遵循学科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实现短线与长线、个人与集体、过程与成果的有机结合;创设真实情境要植根生活、彰显学习行为属性、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学习任务需注重连续性和驱动性;提供学习支持要衔接学习要求、契合学习过程与成果;学习评价要全面搜集学业证据,关注多种能力,细化评价工具。本次讲座以“跨”为方式,以“学”为要义,以“素养”为导向,充分彰显跨学科学习的广阔性、多元性、鲜活性和有效性。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梁俊老师给予建议,对本次教研活动做专家总结,并给予有效建议。梁老师针对当前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观念滞后、教学内容不确定、缺乏设计与教学经验等,从“教、学、评”三个方面为区域落实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提供了具体指导。
关于“教”的内容。梁老师提供了两个维度、三种思路。第一种是课标要求的直接细化,指向用好课标;第二种是教材内容的直接转化,指向用好教材;第三种是基于学生学习困境和生活需要的创生,指向学生真实需求。各区域、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思路,落实课标,用好课标和教材,进行细化、转化和创生。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需体现“真实”:一是学习内容是学生真实需求;二是让学生置身真实学习情境或模拟社会生活场景;三是符合学生学习逻辑和生活逻辑。只有根植“真实”,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融通多学科知识,形成素养。
关于“学”的方式。梁老师提及跨学科学习强调“做中学”,让学生面对复杂任务和问题,通过认知冲突、协作协商、实践验证、反思调整的循环,实现知识结构网络化、思维方式系统化。梁老师举例阐述“学”的方式,《故事新编》一课,通过创编故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设计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综合意识。《解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流量密码》一课,聚焦“访谈”,通过梯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冲突、问题解决中,形成系统性、序列性思维,习得知识、获得方法,积淀核心素养。
关于“评”的尺度。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标准来源于学业质量。梁老师认为,从评价证据方面看,教师需系统收集学生参与活动的真实表现,而不仅仅是学习成果。从评价取向看,应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发现与思考,引导自主反思和提升。对于评价主体而言,可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潜力,通过智能体形象和身份赋予展开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智能体的评价。
创新,儿童的语文学习生活。本次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生成、内容建构和实践策略有了深刻理解。我们也将回归儿童学习的本质,持续思考新时代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将教研的成果转化为学生“热爱学习”的阶梯,努力让学生过上蓬勃、开放、自由的语文学习生活。
(供稿:陈雪莹 编辑:滕国庆 审核:袁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