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2023年11月9日下午,孙双金、刘昕、侍作兵三地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在金陵中学附属小学顺利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专家杨九俊,《教育研究与评论》总编朱凌燕,全国著名教师、金陵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孙双金,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昕、侍作兵,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季慧敏副校长、教研员张蓉和季海霞老师,以及各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建邺区骨干教师团队。
首先,三位教师代表呈现了各具特色的研究课。孙双金名师工作室成员丁亮亮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丁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层层递进。课堂伊始,老师抛出问题“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呢?”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接着,抓住“漂哇漂”和“飘哇飘”这两个词语,通过不同句子的比较朗读,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体会松鼠家和小熊家的距离遥远、纸船和风筝传送的缓慢而美好、好朋友之间美好的友谊。丁老师有效、扎实地落实低年段教学重点,把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充分关联,帮助学生理解“扎”的读音和含义。最后,丁老师设计问题“如果你是松鼠或者小熊,你会想什么办法传递友情呢?你会送上什么祝福呢?”放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发展,想象有趣味、有创意的方法传递友情和祝福。
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昕老师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呈现了一堂别具特色的《田忌赛马》。刘昕老师以成语故事和《史记》中的故事为导入,引出课文《田忌赛马》。接着,刘老师提出问题“你认为这则故事里哪个人物很有意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人物的人物特点,充分分析、理解、感悟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学生在刘昕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对田忌、孙膑等人物形象了然于心,能够进一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和认知。最后,刘老师把中国传统史书著作和现代经典影视作品相结合,共同推送给学生,拓展学生思考的宽度,为深度学习的思维力“加码”。
苏州姑苏区语文骨干教师马亚萍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课文《跳水》。在课堂中,她以真实的情境贯穿整节课,用任务群的设计推进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动,用学习支架激发学生思维。每位学生化身为小记者,围绕三个任务“梳理情节,记者报道”“记者追踪,观点争鸣”“思维解密,人物探访”对人物的行为和内心进行探究。最后,马老师以一张思维解密图,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三节课后,孙校长组织专家团队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主题式的沙龙研讨。季慧敏副校长评价刘昕老师的《田忌赛马》:老师以一种中国历史的宏大视角,带动学生走进浩瀚中华文化典籍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整节课以对话式采访调动学生思维,以开放式话题“哪个人物最有意思?”激发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思维得到发展。
季海霞以《纸船和风筝》为例,认为老师通过“漂”和“漂哇漂”帮助孩子自主辨析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情感,识字教学中“扎”音形义教学,联系生活激活学生思维。
张蓉认为想要激发思维,第一,要有积极的生长于真正的语言文字情境中的思维建构,贯穿学习始终,让孩子的语文学习与自我发生联系,才能让孩子思维有激活的可能。第二,具有挑战性的语文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递进性和发展性,不是让孩子得到答案,而是抓住人物前后的行为,进入探寻人物内心世界。第三,搭建思维支架,有了支架,学生便于思维和表达。
朱凌燕主编认为思维的激发是通过问题的不断追问和表述梳理完成的。把问题从浅层到中层到深层,层层深入,引领学生思维向高处发展。
特级教师侍作兵认为,语言是解锁思维的钥匙,马亚萍老师的《跳水》以三条线推动学生思维博弈,创造性思维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价值巨大。
特级教师刘昕老师评价,今天的课堂用很常见但很有效果的比较鉴赏的方法,给年轻老师提供方法路径;具有挑战的任务群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深入,不断思考;《田忌赛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人物背后的故事。
孙双金校长对三节课进行了点评:《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学扎实,充分体现低年段的教学重点,在识字、朗读和想象中发展学生思维;刘昕老师的课体现开阔的文化视角,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拓展对文化的认知;马亚萍老师执教的《跳水》则是以学习任务群激活思维。
孙校长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体双面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思维火花四溅,让学生浮想联翩,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思维激活了,语言也就发展了。逻辑思维强的人必然语言有条理,形象思维好的人必然语言生动活泼。
杨九俊院长认为小学思维训练需要强调对应性:年龄对应性,文本对应性,这在三节课里都有所体现。童话教学中需要重视纸船和风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体现文本中的此人此物此情此境的审美价值。《跳水》需要让孩子体会直觉思维,与文本和课标契合,课文中船长的直觉思维是孩子需要训练和发展的,可以让孩子续写。《田忌赛马》更强调谋略的韵味,越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越能体会。














(供稿:赵媛 编辑:顾婷 审核:丁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