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南师附中邺城路小学小种子训练营开展了“睿析好课:观研引领,小种子的课堂提升之旅”活动。骆炜副校长和刘春红主任列席指导。
首先,小种子们共同观摩了著名教育专家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三黑与土地》一课。在观摩薛法根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小种子们被其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精准把握教材的能力以及与学生之间自然流畅的互动所深深吸引。薛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细腻的情感引导,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深刻感受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第一组小种子认为,薛法根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学习:运用贴近生活的导入,运用组块方式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薛法根老师通过询问姓名导入课堂,在导入部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薛法根老师在词语教学部分,由词语、图片到解释,体现了思维的进阶;最后,薛法根老师立足情感,由表情到心情,带领学生充分体会了作者开心的心情。
第二组小种子提出以下三点:第一,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一堂好课至关重要。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更加放松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第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置,确保其科学、合理、具体和可衡量;第三,组块式教学法将零散的教学内容加以整合,促进学生主动而充分地学习。
第三组小种子们从“土味”、“情味”、“诗味”三个角度来分享各自的观课感受。首先是“土味”。薛老师提前关注到了学生们的学情,现在的学生对于农民的耕作生活了解并不是很深,为了能够更快更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他以三组词语的学习为导入,令课堂在上课伊始就有了一股“泥土”的气息。让通过学生交流猜测,适当的讲解和资料补充,一下子就把学生拉入到那个年代,把握住了这首诗中“土味”,抓住了这首诗的内核;其次是“情味”。诗歌是抒发情感的载体,它最重要的灵魂是“诗情”,薛老师在本堂课聚焦于“诗情”,层层递进,由“表情—心情—感情”,逐步突破体悟诗情的重难点。最后是“诗味”。诗歌的语言表达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品读“诗味”的过程中,薛老师化繁为简,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句如何来进行表达的,在诵读中感悟诗人是如何“把米酿成酒”的,从而在品读涵泳之中,发现诗歌表达的密码。
第四组小种子们从情感教育、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几个方面出发,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谈收获。第一,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第二,在教学前,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三,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同时,我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最后,骆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和总结,骆校长围绕“心中的一堂好课”带领老师们思考、交流,启发教师们应当站在高位,明确“好课”的标准,精研教学目标,以标准引领教学,用目标促进行动。
(撰稿:王若君 编辑:周楠 审核:骆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