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建邺区小学信息科技教研活动在南师附中江山小学成功举行,活动主题为“基于新课标的信息科技课堂研究暨新教师展示课”。区信息科技教研员汪俊老师以及全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参加了活动。整场活动由南师附中江山小学的黄雨蓓老师主持。活动分为课例展示、说课、评课三个环节。
活动伊始,四位老师进行了课例展示。第一节课是由南师附中江山小学的王蓓蓓老师执教《认识数字身份》一课。情景导入环节,王老师以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展开,通过提出问题——数字世界中的我们是不是独一无二的呢?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思考的动力。新授环节中通过登录、比较不同的网上行为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数字身份的个性化和唯一性。最后,通过具体的事例——店铺的选择、小智遇到的困难以及芝麻信用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激发思考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数字身份的信用价值进行生活判断,为他们打下正确的数字素养基础。教师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将所学知识用于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节课由莫愁湖小学的王欣晨老师执教三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三课《信息的保存》。本节课以“为制作旅游攻略收集文字与图片素材”作为情境主线,设置了四个学习任务——“我会命名我会改”“我会搜索我会选”“我会保存我会分”以及“我会比较我会辨”。同时还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举例,如劳动课的食谱、语文古诗配图、科学科普小报或是仅仅保存喜欢的素材,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运用信息科技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并在课程结尾呼吁学生多去欣赏世界上的美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所学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第三节课由建邺实验小学分校薛忠艳老师执教《认识数字身份》。薛老师首先以身份证为例,引出“数字身份”。接着,通过活动——破解老师周末一天的“数字足迹”,引出数字身份有其行为数据的遗留,让学生感知数字身份是打开数字世界大门的钥匙。再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信用价值的含义和作用。最后,通过视频介绍区块链技术,以在思辨中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并让学生了解自主可控技术对信息安全的意义。
第四节课由南师附中邺城路小学的范宣辰老师执教三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课《遵守网络礼仪》。范老师通过角色扮演“小雪同学”在线交流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网络礼仪的基本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和交流,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礼仪和表情符号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最后,以生活中的真实新闻案例——“糖水爷爷”遭遇网络暴力,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共同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礼仪而努力。
说课环节中,四位执教老师分别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课后感受与大家分享。来自新城小学的朱乐老师对四节课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四位上课教师在践行新课标上的突出亮点,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活动最后,教研员汪俊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今天四节课都是生活中真实场景的运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中出发回到生活中去,真正达成了学习的目的。并指明在往后的教学中要拓宽思维,从需求反推对技术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表达、充分分享,最后才能真正落实到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汪老师肯定了今天上课的四位老师付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鼓励。教研无止境,学习共成长。本次活动为探讨新课标下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加强了全区小学信息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在以后的工作中,老师们将会积极践行新课标,探索新路径。(撰稿 王蓓蓓 编辑 卢潇宇 审核 计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