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应充满体验生活的欢声笑语,童年应充满伙伴同行的美好喜悦。在学校“儿童创造学校”育人目标的引领下,语文教研组围绕“创造点亮童年”主题,按年段划分为:“乐创造”“慧创造”“享创造”三个板块。高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组织和合作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分享意愿不断增强。基于此,五年级语文组“许你一季桂花香”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运而生。
一、团队协作,完善课程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第三学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在学校语文组的引领下,五年级组老师围绕课程设置和年段特点,依据课标要求明确了3个任务、7个活动。力求在主题学习中,将语文学习、数学思维、美术绘画、劳动实践、信息技术等知识关联与整合,设计活动方案、感受摇桂乐趣、分享制作成果、汇报实践反思,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创造能力。
二、问题驱动,支架引路
本次学习活动的驱动性问题源于部编版语文五年及上册《桂花雨》一课,在教学后学生们被作者童年生活中的“摇花乐”深深吸引,对“桂花糕”等自制食品垂涎欲滴。在充分尊重学生喜好、挖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将驱动性问题设定为:“如何将金秋的桂花香气保存并分享给身边更多的朋友呢?”并借此问题激发在学生策划活动、组织活动的创造欲望。
在分组时教师指导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组合,小组分工前,需要每人自诉自己的特长来“认领”负责的任务,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相互交流、齐心协商,最终确定各自的分工安排。接着,绘制流程图、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时间,孩子们借助数学课上的思维导图、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excel表技能,制作小组活动流程图,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什么时候摇桂花最合适?”“桂花糕、桂花香水等手作到底怎么做?”教师提供思路从“我的问题——我的研究”这两个维度出发,小组成员分工,一人研究一个主问题,并梳理整理汇报自己的有效信息,为小组进一步的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在信息搜索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桂花的品种、桂花成熟的时间、制作桂花干的步骤以及各种桂花制品的制作方法,从而对比确定小区里桂树的品种,观察、预测其成熟时间,结合天气情况确定“摇花”时间,视频拍摄组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如何拍出一条热门视频?”“如何定格捕捉动态人像”等问题,进而为自己的后续“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创意实践,点亮童年
一场场桂花雨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校园里,街道旁、小区中,孩子们用心搜集、精心制作、快乐分享。
桂花糕、桂花香水、桂花香囊、桂花气泡水、桂花糖葫芦、桂花鸡翅、桂花奶茶、桂花书签……许许多多的桂花美食,在儿童的奇思妙想和伙伴的相互协作中惊喜呈现。
当学生将亲手制作的桂花糕递给各科老师时,他们满含笑意的赞赏给了他们无限的鼓励;当学生将香气浓郁的桂花奶茶邀同学品尝时,一个个大拇指,一声声赞赏让伙伴不由自主翘起了嘴角。
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让实践活动回归了理性的思考,小组合作的亮点是什么,其他小组的优点有哪些,桂花蜜的配比到底怎样更合适,各个小组抓住某个研究的重点进行分享,在思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一草一木总含情”,物往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链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情谊的表达,生活因创造而美好,人与人之间因关爱、惦念而美好。在真实的体验中,学生们感受到了一件小小物品背后的心意与情谊,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供稿:五年级语文组 编辑:卢潇宇 审核:计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