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坚持奉行“打造‘天性小班’,培育‘真实儿童’”的办学理念,守护、激扬儿童天性,优化学习生态。自《儿童问学园:让学习真正发生》2021年被立项为江苏省课程基地与文化建设项目至今,学校把“问学”作为立意的基点,多维度重构场域建设,整体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着力打造属于儿童,适于儿童的“儿童问学园”,让儿童的智慧在“问”与“学”之间来回行走,并生长、丰富起来。2024年6月25日学校迎来了项目的结项视导活动。
莅临本次活动的专家、领导有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倪娟所长,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新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崔志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罗文娜、南京市教育局于婷科长、建邺区教育局工委副书记肖大明、建邺区教育局小教科应华峰。
镜头一:参观课程基地,感受问学场域文化
学校基于国家课程落实,整体架构儿童问学园课程,为儿童提供问学支持。从文化引领、思维重塑、实践应用三个层面重构、优化物型空间。开发多元问学平台,形塑问学文化。活动现场,所有与会嘉宾首先参观了各基地场馆,近距离感受了问学场域文化。
1.场馆参观
问学亭:
学校在校园中建造楼阁,以“问学亭”为名,并做王阳明先生塑像群。王
阳明就在学校所处“龙江”之地发出了“龙江之问”,学校以此亭为载体,向学生介绍王阳明与学校的渊源,以及王阳明的思想和成就,让学生清晰“问学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学生心中树立“问学”的榜样,使学生崇尚问学,弘扬问学文化。
问学吧、问学园、三问书院:
学校在每间教室设立“问学吧”,并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打造供全年级学生使用的交流平台——“问学园”。将原有的图书馆更名为“三问书院”,取自“三问”,即“问源”“问流”“问法”。利用这一系列空间打造问学场域,激活学生的内驱力,重塑学生思维方式。
无闲园、服饰馆、数学游戏室、航模室、中华武馆、高尔夫室:
学校开辟多个实践场地:无闲园是种植园,让学生亲自播种,护苗,收获。在劳动中寻找和发现问题,并通过咨询请教、网络搜索、观察实验、动手体验等方式去探究并解决问题。服饰馆一间为展览馆,一间为操作间。结合传统文化、非遗名录等内容,推出一系列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传统手工课程。还有数学游戏室、航模室等等多个实践场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问学。
在小队员的介绍下,专家们浏览了学校课程基地建设学生成果部分,深入了解了中华附小的场馆及文化建设。
(插入参观4A)场馆徽章
2.听课观课
“儿童问学园”的建设主阵地在课堂,学校十年如一日持续进行“儿童问学课堂”的打造。在参观过程中,专家们也对我们的课堂兴趣浓厚。薄一凡老师的语文课上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接着课堂上教师协同学生梳理整合问题,再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沈军老师的劳动课以问学任务单为抓手,汇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答案进行修正纠错并且建立正确的认知,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交流,让学生的能力和认知得以互补。在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中,问学小闹钟则让学生能养成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的习惯。
在神秘的数学游戏课中,张老师巧妙地将数学问题融入游戏中,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提问、探究答案。学生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张老师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讨论,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儿童问学课堂特色。
镜头二:观看综合展演,亲历儿童问学实践
参观完毕,专家们来到金色大厅观摩主题为“问学.节气”的综合展演。展演以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为原型,用诵读、合唱、情景剧、辩论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还原了中华学子的“问学”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审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习以为常,提出问题,思考实践,解决问题,循环往复,螺旋进阶。整台演出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问学”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鲜活样态,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镜头三:听取建设汇报,纵览项目研究全景
随后,专家们来到会议室查阅了台账资料,他们对资料的完善及成果之丰硕表示赞许。
在汇报环节,潘文彬校长阐述了学校申报“儿童问学园: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一项目的初衷,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在项目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赵爱珍副校长代表学校向专家组汇报项目建设情况。赵校长从项目建设背景及内涵、项目建设目标及主张、项目建设内容及措施、项目建设成果及效能和项目实施反思与优化等几方面展开汇报。 重点展示了学校从架构知行课程、打造问学文化标识、建构课堂教学模型、开发多元问学平台等方面激活儿童问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及问学能力,打造儿童问学园的项目实施过程及成果。
镜头四:给予专业点评,助力项目持续发展
在专家点评环节,倪娟所长充分肯定了学校“儿童问学课堂”和课程基地多年来扎实、有效的研究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儿童问学相关理论成果卓越,实证数据充分,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推动了教师队伍发展和学校特色形成。专家们对学校寄予厚望,也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一是关于“问”的界定需要更加明晰,二是梳理重大研究成果,做好串联,往更高一级的成果凝练与推广努力。
最后肖书记进行了表态发言,他表示中华附小在科研引领下发展势头良好,在区域内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同时他也表示学校项目研究除了实践性,理论层面的深入思考也很重要,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持续指导,教育局也将给予最大化支持,以孵化更高层次教育教学成果,提高学校办学品质,推进区域教育质量。
“儿童问学园:让学习真正发生”课程基地及文化建设项目的结项凝聚着三年来学校基于办学愿景,聚焦问学理念,优化育人生态的智慧结晶,它宣告着一个阶段的完美结束,更意味着一个崭新旅程的闪亮开启……
(撰稿:赵爱珍 编辑:周志杰 审核:胡江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