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下午,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数学组在四楼录播室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二次陈静特级教师工作室活动:有效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首先由李雪老师执教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李老师巧妙的设置了导入的情境,激发了学生验证的需求,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活动验证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其次,由奚青青老师执教四年级的《认识射线、直线和角》。奚老师则从小蚂蚁去森林的童话故事情境开始了线段相关知识点的回顾,并在后续三次任务驱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引出了角的概念。
张彬老师结合第一节课的四次磨课做了追踪剖析,做了微型讲座《有效发展空间观念,关注学生思维进阶》,对本课的学习基础、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后续的学习内容三个方面做了介绍。在磨课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发展空间观念的三种有效途径:注重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动手操作,强化空间观念、注重综合运用,提升空间观念、注重联想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并结合教材相关习题对其进行了深入解析。
贾娟娟老师就第二节课《认识射线、直线和角》,做了微型讲座《借助任务驱动,促进深度学习》。任务驱动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改变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再现式课堂教学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需创设情境任务,串联学习内容。在这一课例中通过小蚂蚁去森林的故事将教学内容“回顾线段特征-认识两点间的距离-认识射线、认识直线-引出角的概念”很好的串联起来。其次要聚焦核心任务,发展学生思维。小学生在认识新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时,要经过“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任务二:如果小蚂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路线是什么样的。这一任务要求实现了化静为动,直指概念本质。最后巧设游戏任务,促进深度学习。猜猜我是谁、比比谁画的多的游戏环节通过挑战式任务驱动了学生深度学习。
每位老师课前都会有一份观课议课单,主要对上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现象引发的思考,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理解,以及“假如我来教,我会做怎样的”的设想等,每位教师抛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进行智慧的碰撞,达成初步统一的想法。
陈静特级教师首先肯定了两节课的优势之处,李老师课前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具准备的十分充分,素材多样化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奚老师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上台展示汇报井然有序,课堂活动开展的有组织有领导,课堂纪律性很好。但同时对两位教师以及所有数学组教师提出了宝贵的教学建议:1.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建构起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2.教学导入环节的情境要建立在生活实际表象上,数学来源于生活。介绍教师名片的意义何在?教学中每一环节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性。3.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需充分参与到知识的生成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精准及时的评价,注重操作方法的优化,在比较、辨析、判断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信息员 唐燕燕 姚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