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新课标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满足学生对知识整合和应用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4年12月16日,“为了学生的需要”专题研讨活动在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举行。研讨活动聚焦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课堂对话、经验分享、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展开。参加此次活动有建邺区第五盟区高年段语文教师以及各校语文教研组长。整场活动由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的刘燕老师主持,活动分课例展示、主题讲座、“大家一起谈”、活动总结四个环节。
师生互动 共绘路书
致远外国语小学六年级语文组长王佳彬老师的跨学科学习以 “南京 city walk 路书制作” 为主题,为学生们带来了一次融合多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体验。
课堂开始,授课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 city walk 的内涵以及路书的概念,让学生们对这一新颖的主题建立起初步的认知。随后,老师逐步深入,详细梳理了路书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们构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关键环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路书的创意和内容,并在汇报环节中自信地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充分展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和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自发地发掘出一份优秀路书应具备结构完整、主题鲜明、易于实现这三个基本特点,使后续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案例分享 思维拓展
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时雨主任带来主题讲座《以乐善行致远——基于“1+X”理念的乐善行走课程跨学科校本化实践探索》,从课程理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倡导以行走课程为“1”的主线,同时鼓励教师发掘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X”课程的生发点。通过“行走点评榜”“吴冠中故居行走方案”“我为奥林匹克博物馆来打call”“行走寻访英雄,创建英雄中队”等丰富的跨学科实践案例,结合学校对行走课程的文化环境打造、手拉手学校的共学模式,多方位展示了学校跨学科整体规划的实施样态。
南师附中邺城路小学张舒文主任汇报的主题是《有根 有度 有融 有成——南师附中邺城路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校本化实践》,她从“落到实处,跨而有根;有序推进,跨而有度;自然贯通,跨而有融;学评一致,跨而有成”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将跨学科学习落到实处,有序推进,并自然贯通,以实现校本化实践的深度发展。她认为跨学科的“根”,需要根植于教材内容、地域文化、学生实际,在内容选择与活动设计上要有度,注重学科内容、学习方式的融合,让儿童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发展综合思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致远外小分校语文教研组长马玉文老师主要介绍了致远外小分校如何基于玩美汉字的育人理念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转化”课程标准、“活化”教材、“细化”学校主题、“深化”学生问题四条路径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立足语文课程标准、融通多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按照创设任务情境、确定核心任务、设计分阶段活动三个步骤确定学习任务。从评价依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三个维度设计了学习评价。旨在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探索汉字魅力,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核心素养。
点拨亮点 共研共进
“大家一起谈”环节,四所学校的教师代表分别就今天的活动发表点评,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跨学科活动主题鲜明,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也有益于自己今后的跨学科研究。
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建邺区第五盟区首席教师,致远外国语小学李丹副校长充分肯定了四位展示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分享。从两个方面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与点评:第一,关注语文跨学科学习课堂和学科内学习的不同之处,包括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堂学习文化、评价内容方面的差异。第二,聚焦跨学科学习实施的三个关键问题:模拟真实情境,面向完整任务;强化知识关联,重组学习内容以及强化系统实施,选择学习路径。最后,李校长提出殷切期望,跨学科学习实施要从骨干教师走向每一位教师,走进每一间教室。
本次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建邺区第五盟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深入探索与交流,为教师们搭建了宝贵的研讨互鉴平台。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与探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成为一片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每一个孩子向着更加广阔的天地迈进。(撰写人:刘燕 校对人:王佳彬 审核人:解悦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