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来了一只“青蛙”?南京市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发现汉字:文化育人视角下的母语启蒙教育研究”于5月4日在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举行,来自全市的小学语文名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母语启蒙教育研究。
“呱!呱!”小青蛙说话了,“小朋友,你们想和我一起学习吗?”课堂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的李筱静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青蛙卖泥塘》第二课时,一只可爱的青蛙玩偶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将童话故事幻想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只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泥塘的青蛙跃然纸上。“本课主要讲述的是烂泥塘边一只青蛙要把自己居住的不怎么样的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去住。竖起牌子,大声吆喝。可是,老牛对池塘周围的草不满意,野鸭嫌弃水太少,小鸟、小兔、小猴等动物都提出了要求。于是,青蛙不断按照大家的要求改造泥塘,当他又一次吆喝起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泥塘舒适又美好,便打消了卖泥塘的念头。” 李老师以青蛙玩偶切入,不仅能增强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李老师紧扣文本,以读促悟,以问促思,引导孩子边读边想象。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
在“字在乐园”环节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展示自己编创的童话,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编写的过程让自己看到了汉字背后的故事,感受传承汉字文化的自豪感,更凝固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季慧敏分享了《字说字画》整套图书的编写过程,将整个过程分成“查阅多种工具书、字理字源融文本、撰写情境文字稿”三个部分。
江苏省教研室黄明旻老师分享了《基于汉字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始末,将研究过程分为“研究汉字本体特点、探究学生认知特点、探究汉字教学策略”三个部分,深入挖掘并落实汉字启蒙教育的育人价值,体现了课题研究之不易。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根,汉字素养应该成为现代中国人的基础素养,也是独特的文化标识。”南京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徐艳说,汉字研究的历程总结为一项研究、一套图书、一个公号、一个节日。“在这十年,汉字研究带来了三个真实的变化。首先,它点燃了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这种热情甚至影响到了家庭。其次,更多的老师越来越觉得教汉字真有意思、真有意义,由此更深地体会到了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价值感。最后,低年级的课堂教学精简有效、轻松有趣,为落实‘双减’探索了有效路径。”
(供稿:刘子安 校对:朱恒杰 审核:牛德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