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下午,在我校录播室举行了王东敏、张勇成特级教师工作室交流、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向‘深学课堂’漫溯……”。本次活动我们有幸请到了市教研员刘正松老师和朱宇辉老师,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参与。
这次活动聆听了由江宁区的潘老师和新城小学北校区羊惠敏老师分别执教的三下《认识面积》的新授课。
潘老师的课是将教材重组,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开始,过渡到比较面的大小,再研究要测量面积的大小,需要面积单位。基于度量的视角重新解读面积。
羊惠敏老师从故事引入,由比较甲乙两块地的周长开始过渡到比较两块地的大小,引入面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物体的面,物体的面积,比较物体面积大小的方法。
刘正松老师首先发表了他对这两节课的看法,两位老师课堂层次都很清楚,很扎实。第一位老师从较高的视角去看待这部分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有通透的感觉,打通学习的一致性。第二位老师借助平面图的比较提供了学生学习的工具,产生充分的数学交流。两节课都能聚焦数学的核心问题,第一节课是基于知识的生长提出问题。第二节课是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提出问题。两节课的细节都处理的很好。刘老师也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教学。二,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多声的对话,由学生和学生产生想法的互动。
朱宇辉老师也从其他的角度提出了他的想法。一、面积的概念,是由“面”和“积”组成的。学生在对于图形面积的学习容易接受。应先从学生能够认识,能够从操作,能够表达的入手,把学生不能完全认识,不能完全操作,不能一次性表达的清楚的内容放在第二部分。二、教材的重组,要迎合之前所学的知识贯穿下来,让学生感受到面的存在。三、(1)提供的学习材料让所有学生都在想,都在学。(2)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想法进行对比。(3)学生的思考痕迹的对比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课堂要充分反应所有学生的学和所有学生的思,让所有学生思考的痕迹新城不同的表征,通过表达来完成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我们想象的要好的多。
最后王东敏老师阐述了他们讲面积这一单元4课时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重组整合,尝试用3课时教学。第一节课解决面积和面积单位,用一维空间积累的经验来研究二维空间的内容。第二节课是度量,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是它面积的大小。第三节课是研究算,研究面积算式中的是长乘宽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无论什么样的课都要让学生积累足够的学习经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城北小的数学老师很荣幸能有这样学习机会,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很很大的收获。
(信息员 石蕾 方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