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民俗忆清明 杉娃做青团——南湖一小开展“舌尖上的清明”主题食育课程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04-01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为弘扬中华传统节气文化,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生活之美,3月28日下午,南湖一小开展“舌尖上的清明”主题食育课程。四年级学生亲手制作清明传统美食青团,在揉捏搓转中体验节气习俗的韵味,感受“色如碧玉”的春意与匠心。

以食育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青团又称“清明粿”,源于寒食节“不动烟火”的习俗,古人采艾草汁入糯米粉,制成饱含春意的点心,既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也寓意家庭团圆、万物新生。

手作春味:从艾草到“碧玉团”

活动现场,学生们分组围坐在铺满食材的操作台前,跃跃欲试。翠绿的艾草泥、雪白的糯米粉、香甜的豆沙馅依次排开,散发出淡淡清香。“艾草要提前焯水去涩,糯米粉和汁液的比例是关键!”在劳动老师的示范下,孩子们将艾草汁缓缓倒入糯米粉中,反复揉搓成光滑的面团。

包馅环节更是妙趣横生。有位同学将面团捏成小碗状,舀入一勺红豆沙,却因用力过猛导致馅料外溢,引得同伴哈哈大笑。经过多次尝试,他终于捏出圆润饱满的青团:“看起来简单,想做得漂亮可不容易!”

蒸制后的青团色泽青翠、油亮如玉。学生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纷纷感叹:“比买的更香甜!”

文化传承:在体验中播撒种子

“青团是‘可吃的文化遗产’。”学校将节气文化与劳动课程结合,旨在以沉浸式体验唤醒学生对传统的热爱。活动中,老师们还引导学生拓展探究:江南的青团、北方的子推馍、闽南的润饼菜……不同地区的清明食俗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活动尾声,学生们一个个都迫不及待要品尝这份交织着传统与春天的味道。一颗青团,千年春味。当孩子们指尖沾满艾草清香,文化的种子便已悄然生根。

一缕艾香沁心脾,一枚青团寄深情。本次活动以传统美食为载体,让传统习俗回归生活,这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烟火气中,见证成长与传承。

(供稿:王晓婷、邵玫 编辑:周亚亭 审核:郭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