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南湖二小承办南京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举办“金陵好课堂”样态及特征教研论坛

来源:南湖二小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1-11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2024年1月9日上午,以“追寻·描摹”为主题的南京市小学道德与法治“金陵好课堂”样态及特征教研论坛在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大礼堂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南京市教育局初教处王磊处长;南京市教研室陆静副主任,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低年段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道德研究所孙彩平教授,《江苏教育》杂志社吕兴祥主任,南京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罗嫣才老师;建邺区教育局小教科徐萍科长,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叶旭山校长,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季慧敏副校长,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徐静老师,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朱纯祥校长以及来自全市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们。

思想引领  盛大开启

活动伊始,高屋建瓴的领导致辞为与会老师们指明了思想方向,也为今天的活动隆重地拉开了序幕。

南京市教育局初教处王磊处长在致辞时表示思政课教师“使命特殊,责任重大”,希望大家能“用心教学,潜心教研”。从“追寻·求解”到“追寻·描摹”,她为南京市小学德法学科教研中心逐渐下移到区域和校本而感到欣喜,希望大家能秉持创新、融合、可持续的目标导向继续推进团队的高质量发展。

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叶旭山校长为大家深度阐释了“金陵好课堂”的思想理念,概述了建邺区在探寻“金陵好课堂”之路上所做的多样探索和实践。

南湖第二小学的朱纯祥校长为本次活动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南湖二小“个性适性、合作和谐”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

接着,大家通过一段视频,共同见证了本学期全市12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好课样态追寻”道路上做出的多样探索。虽然起点不同、路径不同,但大家都在以同样的教育热情奔赴同一个终点。

经验分享  启发思考

2023年9月,“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市教研员罗老师的带领下,市、区、校三级教研积极响应,围绕“追问和求解:一节道德与法治好课的样态与特征”主题,开展了系列主题教研活动,并初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区域与校本经验。

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徐静老师从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道德与法治作业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作业助力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与思考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了以“指向核心素养,以作业设计助力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的区域教研经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阐释了作业在德法教学中的多样化作用,也凝练总结了在通过作业建构知识、助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的一些要点,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它不仅启发了老师们在作业设计方面的思维,更指引了聚焦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的变革方向。

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的陈蕾老师以《注入“活性因子”,优化课堂教学——个性化理学单的设计与实施》为题,介绍了该校校本特色的“个性化理学单”开发的实施路径。经过十年的探索,“个性化理学单”已经成为南湖二小的一张独特名片,其在德法学科中的有效运用,给与会老师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沙龙研讨  共同描摹

《南京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指导意见》自发布以来,就成为了广大一线教师备课、衡量教学效果的指南针,同时,也为“一节好课应该是怎样的”指引了方向。那么,道德与法治好课的样态到底是怎样的呢?围绕这个问题,与会的骨干老师进行了现场研讨。

本次沙龙研讨由夫子庙小学的缪青校长和北京东路小学的陆毅天老师主持。夫子庙小学的王格格老师和钓鱼台小学的赵雅玲老师以自己的成长故事阐述了夫子庙小学教育集团通过建构“同伴圈”促进教师成长的暖心校本实践。接着,以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为例,北京东路小学、东山小学、陶行知学校和成贤街小学轮流展示了不同的校本特色实践。

北京东路小学在教学实践中倡导“聚焦关键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强化任务驱动”,以“指向真实情景问题解决能力”为教学和评价的核心要点。通过创设回复朋友圈好友动态的真实情景来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达到转化所学知识、形成思维方式、回归现实生活、实现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

东山小学提出要用“有意义的挑战性学习”让学生经历逻辑、辩证和创新等思维的过程,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的思维进阶,从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引导学生智慧生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陶行知学校以校本教研情景复现的方式展示了该校在“大思政”理念引领下的“卷入式”教学实践。以《网络新世界》的教学为核心,该校借助“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的举办整合了学校、家庭、社区和妇联的教育资源,以多样化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了学生道德发展知行合一。

成贤街小学结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五维评价体系建构了校本特色的“意·魔方”课堂,旨在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该校还建立了“意·魔方”课堂教学评价表,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从研修团队建设,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实践,再到评价标准的校本化表达。尽管学校、区域不同,但是,大家的探索都是对好课的一种追寻。与会老师们也纷纷描述了自己心中好课的样态。回首过往,好课追寻印刻在日常的教学中;展望未来,我们结伴而行,追寻好课,让好课燎原!

结合老师们的分享,《江苏教育》杂志的吕兴祥主任站在编辑的视角向与会教师们分享了将实践成果化的经验。他指出,希望大家能用文本逻辑呈现自己的研究作品,要以作者和读者双重身份审视自己的文章,围绕“为谁写”“我要写什么”“怎么写”展开深刻思考和探究。

头脑风暴  思维碰撞

为了提高此次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罗嫣才老师提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围绕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教学评一致性等四个方面的学科关键性问题,精心设计了一场卷入全体教师的头脑风暴。老师分成八个小组,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汇报分享在本小组的研究主题下,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好课样态。

专家引领  指明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的孙彩平教授对本场教研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她以“头脑风暴”活动中关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深度学习为切入点,向在场各位教师解读了什么是“深度学习”的“深”?孙教授提出,“深”入生活、“深”入有价值性的主题、“深”入有挑战性的任务、“深”入多元的思考方式,通过一体化的教学评价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让学生在德法课堂中走出自我的中心,走向他人,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国家,最终走向世界,这才是本学科的“深度学习”所在。同时,孙教授也激励在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树立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成为一个能担当时代重任的好少年。

罗嫣才表示,此次教研活动是一次新的尝试,与会的不仅有学科骨干教师,还有行政领导、专家和编辑,教研活动边界的扩大旨在为大家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她也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老师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能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期待大家携手共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金陵好课堂”新样态。最后,罗老师亲切地为在“头脑风暴”活动中积极贡献力量的优秀代表赠书,让此次活动在浓厚的学习、研讨氛围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撰稿:严芳  编辑:王玉慧  校对:陈蕾  审核:罗嫣才 徐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