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校际交流,探寻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有效路径,2025年4月15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山路小学携手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以 “同学课堂启新思,校际携手共远航” 为主题,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三位教师立足学生视角,以问题为纽带,呈现出三节精彩纷呈的课例,展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智慧交融。
第一节由黄山路小学的陈丽娟老师执教《相差关系》一课。陈老师以充满童趣的 “六一布置教室” 场景为背景,巧妙引导学生观察气球数量,从而自然地引出 “黄气球比红气球多几个” 这一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式,直观地体验 “一一对应” 思想,进而深刻理解 “相差量” 的本质。在突破教学难点时,陈老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对比展示。从最初的 “无序排列”,到用虚线隔开多出部分,清晰直观地呈现出 “求差即去同” 的减法逻辑。随后,陈老师通过逆向提问 “红气球比黄气球少几个”,进一步深化学生对 “相差关系双向性” 的理解。正如陈老师所说:“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看得见’的支架。通过实物操作和图形表征,能让抽象的‘相差关系’变成指尖的智慧。”
第二节由黄山路小学的江霞老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学生们通过 “量算、折拼、撕拼、推理” 等多种方法,对三角形内角和进行验证。课堂上,一系列思辨问题链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一个三角形能有 2 个直角吗?”“最少几个锐角?” 学生们在辩证分析中,不断强化对角的理解,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外,江老师还通过跨学科应用,让学生用三角尺拼大三角形,探究内角和不变规律,为后续多边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第三节由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的李冬来老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李老师以《孟子》中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引入圆规,通过播放古代画圆工具演变视频,带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传承。课堂上,李老师结合《墨子》中 “一中同长” 的论述,与学生共同探讨圆心与半径的意义,并通过对比多边形,突出圆的核心特征。李老师还借助动态演示 “圆出于方”,帮助学生理解《周髀算经》中圆与多边形的联系,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悟 “有限到无限” 的数学之美。李老师表示:“圆不仅是几何图形,更是中华文化的符号。希望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文化的视角理解数学。”
活动最后,由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戴雪晴老师对这三节课例进行点评。戴特对三节课例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指出虽然三节课的年段不同,但共同彰显了学校数学教学的核心理念:生活即课堂—从儿童经验出发,赋予数学问题温度;操作促思维—以动手实践为桥梁,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可见;文化润心智—借助历史智慧,让学科育人更具底蕴。
未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山路小学将继续秉持开放的姿态,积极推进校际共建,让教研的星星之火,点亮更多的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照亮前行的方向。(撰稿:刘娜 编辑:王芳 审核:项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