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古今中外,写在人与人关系这本大书上的,无非一个“情”字。情之所在,花开遍地,万物生晖;情之所感,春风化雨,枯木逢春。真挚的友情、亲情、爱情、夫妻情感动着我们、温暖着我们。5月11日下午,南外河西初中报告厅里,热情激荡,温情感人,校第七届读书节书信分享会拉开了大幕,全校师生和部分家长代表济济一堂,分享和回味了一场真情的饕餮盛宴。
“读信,总能让人回忆起纸质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那份殷殷期盼的心意。千百年来,书信里弥漫于字里行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总是让我们回味良久。”在初一(1)班马煦然同学和初二(2)班赵家豪同学婉转动人、铿锵有力的介绍中,分享会正式开始了。
在第一篇章《海内存知己--致敬友情》里,初二(1)班陈铭同学和初二(2)班孙启哲同学首先分享了画家黄永玉与作家曹禺之间的书信往来,黄永玉道:“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与我的友谊。如果能使你再写出二十个剧本需要出点力气的话,你差遣就是!” 曹禺回复:“永玉,你是一个突出的朋友,我们相慕甚久,但真见面谈心,不过两次。我能得你这般坦率、真诚的言语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乐的是,我竟然在如此仓促的机遇中,得到你这样真诚见人的友人。你像个火山,正在突突喷出白热的火岩。”坦诚而真挚的话语透出的关怀,温暖的是人心。末代皇帝溥仪选皇后的时候,下面推荐上来两张照片,只有16岁的溥仪指定文绣为皇后。当时婉容出身贵族家庭,找人说动了隆裕太后,把自己定为皇后,文绣为皇妃。两个智慧的女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初一(1)班章苏欣和韩知非为大家演绎了皇后和皇妃之间一段特别又特殊的情谊,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和特殊人物的心里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第二篇章《人生永远的加油站--写给亲情》中,一个台湾父亲,在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他给自己六岁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发起了一场十年之约的捉迷藏游戏,用最梦幻的谎言捍卫孩子美丽的童年。初一(1)班的郝焱同学和张晨钰同学如泣如诉又不乏天真的朗读与表演获得了大家阵阵掌声。初一(2)班杨子涵同学的爸爸现场朗读了写给儿子的信,其中有问候、有致歉、有表扬、有批评、有鼓励,更有浓浓的亲情浸润其中,当爸爸读完信的那一刻,父子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不需要有太多的语言,爱就是最好的注脚。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岌岌草上的露珠,又圆又亮,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初一(2)班卜郗雯同学用低沉而深刻的语调,现场朗读了妈妈在她十岁时写给她的信,饱蘸人间真情,书写着母女之间的无私大爱,不正如太阳给予万物的那种温暖至爱?花样般年华的孩子们究竟该怎样度过青春?初一(2)班熊熙然同学和严方妮同学用充满热情和希冀的声音演绎了余光中先生的《写给未来的你》,热切的期盼孩子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踏实的人,一个不媚俗的人,一个正视自己的缺点的人,一个正直、勇敢、独立的优秀的人。
舒婷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莎士比亚说“爱神即便蒙着双眼,也会闯入人们的心灵。”在第三篇章《我如果爱你--情书里爱情的模样》里,初二(1)班的夏懿深情的朗读了著名作家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我很顽固地爱你》,“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款款真情,动人心脾。徐志摩,一等的奇人,那么多女子为他倾倒。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遗憾,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初一(1)班张楚越同学为大家娓娓道来《我不愿成为拆散你们的根源》,让大家倾听了林徽因用情感与泪水写就的分手情书。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那徐志摩对陆小曼呢?在曹涵钰同学的钢琴配乐声中,初二(1)班丁毓灵同学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演绎了勇于突破外在偏见和束缚的陆小曼,展示了她对徐志摩的炽爱深情。在一辆火车的车厢里,两个童话世界里的人顾城和谢烨相遇了,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和一位作家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卿卿我我呢?初二(2)班徐良秀同学和陈嘉彤同学为大家演绎了顾城和谢烨的旷世绝恋,感染了每一个人。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可是有些夫妻,真的只能期盼来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第四篇章《此情可待成追忆--革命年代的夫妻情》中,刘亚婧老师高调亮相,朗读了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它写于1929年的白色恐怖之时,这对夫妻已经分别将近两年。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大肆搜捕,人们生活在阴云之下。杨开慧是一个革命者,她相信革命终将成功;她更是一位妻子,她时刻担心着丈夫的安危。她知道这封信因为关山远隔,无法寄出。但她还是用油纸将其包好,藏在了屋内的墙壁里,期待着未来有一天丈夫能够看到。刘老师将自己带入了角色,也把大家带入到了那个年代,情之深处,让人潸然泪下。“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这是自于林觉民《与妻书》里的文字。林觉民,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革命。在广州革命之前,他写下了对爱妻的绝笔。初二(1)班陆文煊同学和许广瑾同学为大家动情演绎了这封绝笔情书,让大家见证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对爱人至死不渝的情感。
在第五篇章《生命诚可贵--永恒的呼唤人道、正义》里,初二(1)班的梁凯婷同学和唐夏同学充满正义的朗读了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人道、正义,是超越时空的,永恒的呼唤。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让大家跟随他们一起去感受了当年中国在被多国掠夺时,雨果内心的愤怒与谴责。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被称之为“人道主义”。初二(2)班的董舒芯同学以平和的语调,朗诵了作家史铁生写给盲童的《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痛苦和幸福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任何人都是一样。我们在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中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平和的话语,给人平添奋斗的勇气与力量。
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和社会行动力,打造学生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每一个教育的细节中。南外河西初中,一所“以人为本”的学校,高擎素质教育的大旗,正奋进在现代化教育之路上。(信息员:杨春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