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星辰大海,聚焦科创需要。在南外河西初中第十一届科技节到来之际,学校开展科普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初一初二的同学们在2023年11月15日与11月17日下午分别聆听了两场精彩的科技讲座,探秘奇妙的科技内容,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精神。
11月15日下午,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姜盟在报告厅给初一的学生开设了一场关于江豚等水生生物的相关知识的讲座。
首先,姜老师展示了他外出考察拍摄的猩猩、昆虫、鱼类等生物的照片,引得同学们的声声赞叹,也让同学们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从姜老师的介绍中,同学们了解到:江豚是长江的“微笑精灵”,是一种淡水豚。可因为近年人类的大量捕杀,对长江水质的污染,它已经成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中。
随后,姜老师介绍了更多的濒危、功能型灭绝与已经灭绝等的物种。刚从濒危转为易危的大熊猫,濒危的华南虎,功能型灭绝的白暨豚,已经灭绝的白鲟,都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讲座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生物的有趣和多样性,以及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人类为了这些动物们付出如此的努力和心血,不仅是为了保护他们,也是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后两者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做新一代保护自然的执行者
2023年11月17日下午,南外河西初中邀请了来自南京大学的丁璇教授为学校初二学生带来了“奇妙微观世界”显微成像技术初体验的主题科普讲座。
丁教授首先从课题中的“微观”讲起,介绍了人眼无法观测到的尺寸之下分别对应了哪些结构。接下来,丁教授具体讲解了“显微成像技术”中光学显微镜的起源与发展。从十六世纪最简易的詹森复式显微镜开始,后来显微镜的发展遇到一个又一个的瓶颈,科学家们经过一次又一次大胆的思路与严密的论证突破限制,发展成为今天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显微镜的发展跌宕起伏、困难重重,如今显微镜下的图像如同在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是这漫漫长路的闪耀与灿烂。
在讲解的过程中,丁教授设计了许多互动问题。南外河西学子与丁教授积极互动,饱含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热忱,重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思路。在提问时,丁教授将艰深的科学问题转化为更贴近生活的小问题,开拓了同学们的思路,也告诉我们生活与科学密不可分。
经过一小时的科普讲座,同学们对微观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对科学怀有更大的热情。丁教授对我校的学生的表现深有触动:“学生们的思路很活跃,能够抓住主要的‘痛点’;同时也很大胆,很敢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青年强则国家强,愿我们能够胸怀满腔赤诚,为科学技术开辟新天地。
供稿:蔡洁 审核:黄艳梅、袁晶、任飞、周跃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