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堂”育人理念,2025年4月21日至23日,莫愁中专文化艺术系166名师生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思政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非遗传承·青年担当”为主线,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与跨学科实践,让青年学子在金陵非遗的匠心传承中感悟文化自信,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在甘熙宅第的青砖黛瓦间,学生们化身“非遗传承人”,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云锦妆花织造技艺工坊,学生们围坐于传统小花楼织机前,跟随江苏省非遗传承人李师傅的指导,亲手完成“挑花结本”的基础操作。蚕丝在经纬线间穿梭,织就出“寸锦寸金”的华美纹样。“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云锦,今天才知道每一寸图案都凝聚着匠人数年的心血!”2023级5+2文物修复专业学生郭享妤感叹道。金陵篆刻课堂上,南京印社专家罗老师以“方寸之间见乾坤”为题,带领学生以南京城墙砖文为灵感,设计个性化印章。从磨石、篆稿到奏刀,学生们在刀石碰撞中感受“以书入印”的审美意趣。学生陈浩的篆刻作品“金陵文枢”被博物馆选为优秀作品,将陈列于非遗工坊展示区。金陵布艺工坊内,学生们用扎染技艺创作“二十四节气”主题方巾。从捆扎棉线到浸染靛蓝,当揭开布料的瞬间,抽象的纹样竟与秦淮灯彩的莲花造型不谋而合。非遗传承人高老师解读道:“这正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奇妙呼应,传统技艺从未与现代生活割裂。”
本次活动突破“走马观花”的传统模式,通过“思政+实践”双轮驱动,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跟着非遗探金陵”风景写生课程中,学生们以甘熙宅第的马头墙、砖雕门楼为素材,用素描、水彩、数字绘画等多元形式进行创作。艺术组教师张薇薇表示:“通过建筑速写,学生不仅掌握了透视原理,更读懂了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活动最后一日,学生们以“非遗传承的守正与创新”为题展开思辨。工艺美术班提出“云锦+AR”虚拟穿戴系统设计,旅游管理班策划“非遗研学+民宿体验”文旅线路,计算机专业则展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遗数字藏品方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硕之评价:“学生们的提案既有文化深度,又充满科技想象力,这正是文化传承需要的青年力量。”
三天的实践课程,不仅是技艺的习得,更是精神的洗礼。学生们在完成《非遗传承现状调研报告》时发现,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58岁,而62%的受访青年表示“愿意参与非遗保护,但缺乏渠道”。为此,学生们发起“非遗青春合伙人”计划,通过抖音直播、文创义卖、社区课堂等形式,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从云锦的经纬线到扎染的靛蓝色,从篆刻的刀锋到建筑的飞檐,金陵非遗的基因密码正在青年学子的指尖与笔尖焕发新生。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更在年轻的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火种。正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长郑孝清所言:“当传统文化遇见青春力量,便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
(供稿:滕宏珍;编辑;穆春霞;审核:刘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