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扬子晚报:想学古籍修复要练十八般技艺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10-24

     扬子晚报讯 (记者 王 璟)一个镊子,一瓶糨糊,再加一双手,这就是南京莫愁中专古籍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学生们最主要的学习工具。由南京莫愁中专承办的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暨“传承与发展——历史文献保护实践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昨天在南京举行。记者采访了解到,修复古籍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专业,还要学习剪纸、素描、雕版等众多技艺。

  靠镊子、糨糊就能修古籍

  “一张纸、一个镊子,一瓶糨糊,就能坐上大半天。”茆可人是2009年毕业于莫愁中专的高职学生,现在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工作人员。他说,有时一天才能修好一页古籍。他所在的图书馆,古籍的损坏程度一般在三级,也就是损坏面积达70-75%。“要建修复档案,再进行拆线修复,调好淀粉糨糊,找到和古籍相似颜色和纸质的纸,根据纤维走向进行修复……”他说,补一个洞,要先在洞的四周涂上糨糊,用补纸覆在上面,镊除多余部分,洞和覆纸接缝处留1-2毫米。对于20岁出头的男孩子,能一天天坐下来做这项工作,必须甘于平淡,耐得住寂寞。

  学校古籍中心副主任王燕介绍,学校成立了古籍修复中心,具备教学、培训、鉴定修复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目前,该中心已完成了数万册古籍书的修复工作,其中三千件为一级古籍。

  上课要学剪纸、素描、雕版

  据南京莫愁中专校长杜迎新介绍,自2001年起,在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二档案等文博单位的支持协助下,该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三年制“古籍修复专业”,成为这个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2004年,该专业升格为五年制高职专业。目前毕业学生300余人,大多数成为图书修复界的骨干,为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培养了一批生力军。

  “这些进校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学生,通过古籍整理与保护、古籍数据制作、古字画修复、档案修复、博物馆布展等13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多项技能。”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学校还开发了书史造纸史、素描、剪纸、书画复制技术及雕版技术等数十门贴近行业需求,针对性较强的校本课程,并根据国家文化行业的规范质量标准,制定了该专业毕业生的技能合格标准,即专业的“十八项技能”,填补了行业的空白。

  背景>>>

  古籍修复人才缺乏 但编制内岗位不易得

  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统计,官方现存古籍书量有5000万册,而亟需修复的大约3000万册。而我国古籍保护领域人才严重匮乏,各地古籍修复专门人才仅有百余人,大多数都已年过半百,古老的修复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国家图书馆专家杜伟生昨天在研讨会表示,现在全国古籍修复人才比以前有增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六年来办了不少培训班,培训了七八百人次。各地有53所学校开设了文物鉴定修复业,但其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主要学古籍修复。

  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型图书馆进编难,事业单位一般起步进研究生。“包括在国家图书馆实习的学生,也很难进编。”

  扬子晚报链接:http://epaper.yzwb.net/html_t/2013-10/23/content_111707.htm?div=-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