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以来,新的理念层出不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理念已深入课堂。那么,教师进修是否也应作相应的改革呢?随着对课改理念的不断理解,我对教师进修进行了相应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修什么
任何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企业,都需要在对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断研制出人性化的产品或推出人性化的服务。教师进修亦是如此。教研员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聆听一线教师内心的声音:课改中有什么问题和疑惑?有哪些感想和建议?这样才能使教师进修更有针对性,使进修活动取之于师,用之于师。在对教师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对进修内容做了以下调整:
1.变介绍教材为给教材答疑
以往的进修,教研员常常认真地分析教材,难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教学中注意什么等。其实,这些内容往往和教学参考书相同,之所以教研员如此“苦口婆心”地再讲一遍,可能还是传统的观念在作怪,把教师当成被动接受的个体,没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填鸭式地重复,这种做法自然达不到好的效果。现在,在教师们认真阅读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教研员针对教师在阅读教科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不仅省时、高效,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2.变分析授课框架为关注授课细节
课改初期,进修内容多是分析一堂课的整体框架,如:小学科学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课的模式一般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设计(制定计划)--实验操作--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对课的框架、模式都很快掌握了,但很多课都出现了“形似神不似”的现象,感觉整堂课都浮在形式化的表面上,没有沉入学生的学习实质中去。针对这种情况,教研员把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和困惑的地方做了一一记录,制作了系列反思录:《你会怎么做?》组织教师们进行讨论,由于这些问题就是发生在教师的每堂课中,每个人都有切实的感受,大家的讨论异常热烈。
3.变“梦想课堂”为“平民课堂”
以往在全区推出教师的公开课时,教研员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更好地体现新理念?怎样更好地让学生深入探究?怎样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等。所有的媒体、教具、学具、资料的准备都要为这节课服务。这样考虑并没有错,但却忽略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最后,一节成功的课,往往浓缩了好几位教师的心血,如,计算机教师制作课件,美术教师绘画卡片,其他教师帮助制作实验材料等。由于区里各学校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实现了“班班通”或有“网络教室”等,有的则还没有达到,对公开课的学习可望不可及。因此,公开课应是一般学校能接受的,才具有推广价值,才更解渴。
4.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
众所周知,对于科学课而言,观察实验的课型比较容易体现新理念,容易体现学生探究的过程,还由于这种课型在教材中占的比例比较多,省、市、区的公开课大多选这种课型展示、交流。教师们对这种课型的课看得多,见得广,大都掌握了其教学模式和环节。但科学课中其它课型的课怎么体现探究学习呢?老师们对这些课的上法还很矛盾和茫然。为帮助教师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教研员推出了“地球与宇宙”单元等一些不是观察实验型的课例,引导教师交流学习,为教师雪中送炭。
二、 怎么修
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进修活动的高效、快捷,教研员在沟通渠道、进修方式、方法上也进行了尝试。
1.多种渠道、多管齐下,建立立体化教研网
教研员为了给教师们搭建他们之间互相沟通和与教研员沟通的渠道,采用了五种交流形式:①集中面授式 ②分片面授式 ③公共邮箱 ④专设网站 ⑤QQ聊天室
当有新的理念介绍、突出的问题比较集中、专题讲座等共性问题时,一般采用集中面授的进修形式;当有研讨课、校本教材、校本教研等内容时,一般采用分片面授的形式,由于丰台区的地域特点是东西狭长,为方便教师交通,分为东、西、中三片进行活动,分片进修时再把教师们分成大组,使研讨深入进行;当还有其它问题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公共邮箱、专设网站、QQ聊天室进行。五种形式都是双向交流,教师为教研员提供丰富、真实的一线问题,教研员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完善课改理念。
2.多维互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为了尽快改变一言堂式的进修形式,教研员大胆在全区集中进修时采用互动形式,让教师们讨论、评析相关案例,原以为气氛会很热烈,担心时间紧迫,但结果大大出乎教研员的预料,除了几名教师简单说了一两句外,其他教师都默不作声,甚至教研员点名让其回答时,教师都说“还没想好!”这是为什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课下,教研员和一些教师交流后才知道,对教师而言,只有少数有来往的教师之间比较熟悉,大多数则比较陌生。因此,在一百多人的环境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怕别人笑话。找到问题的症结,教研员及时调整互动的思路。做到:组里、片里熟悉,区里认识,多层互动。
分片进修时,把片里的教师再分成组,每组大约十人左右,互动活动前先给教师们十五分钟的时间互相介绍,聊聊轻松的话题,使大家尽快熟悉起来,每次活动,组内的教师都不能固定,总在不断地换人,几次之后,片里的教师也都熟悉起来。片里与片里的交流认识亦是如此。全区进修进行交互活动时,依然把教师们再分成三片,不过必须有少部分是其他片的教师,每次不断换新人,几次之后,全区教师也互相认识了。由于相互认识,熟悉,自然交流起来就没有那么大的顾虑了,而且也乐于交流。由于每位教师都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经验、感受,每个人把它说出来,就构成了一本实用的参考书,加上相互的启发、碰撞,又形成新的点子或方法,其潜在价值是巨大的。
3.课前思考,少记多悟,带着问题进课堂
每次教研活动,教师们都是先听讲座或者观看现场课等,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集体交流。一次,区里推出的一节自编课现场展示时,由于授课教师设计巧妙,选材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等,深深地吸引了听课的教师们。但教研员还是发现有少数个别教师走神、困倦、昏昏欲睡。这么精彩的课堂,为什么有的教师还是不感兴趣呢?经过反思,才认识到:人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思维处于最佳水平,头脑最清醒。怎样处于适度紧张状态呢?头脑里要有简单思考的问题,既不能对问题的答案太急于求成,也不能不思考。由于授课教师展示的是自编教材,听课教师们走进课堂时并不知道所讲内容,更没有自己授课时的经验,听到展示课时,大脑里不能形成与自己授课时的矛盾冲突,因此主动思考少。大脑处于完全接受、放松的状态,时间一长,自然会犯困了。
因此,为了提高进修效率,教研员在进修前两周告知进修题目,使教师们有时间思考,做到有备而来,并且在每次开始之前,再给教师们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简单交流,进行理想化的预设,课下再与结果对比,思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另外,不硬性要求教师们对听课的过程做详细的记录,当然,有精彩的地方可以做简单速记。因为一个精彩的课堂,除了教案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精彩随机互动,教师对课堂节外生枝的巧妙处理,如果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只顾记录,精彩的瞬间可能会随耳流走了。因此,要求教师们听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边听边悟,学其精华,去其糟粕。课后,教研员把教案发到专设的网站和公共邮箱里,教师们可以任意下载。
总之,作为一名教研员,他的作用是桥梁,而不是话筒;是组织者、引领者,而不是仲裁者;是伙伴、服务者,而不是考官。教研员应该能最终达到:让教师们满怀希望来,满载收获走。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摘自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