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南湖第三小学副校长 特级教师 宋运来
一、集体课题研究的困惑
工作伊始便在一所实验小学工作,被学校吸收为省、市规划立项课题组成员。刚工作的我尚不知科研为何物,只觉得参加课题研究小组既神圣,又光荣。填写子课题计划表,积累研究资料,做研究小结,领导布置做啥就做啥。“九五”期间,校长亲自主持了一项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由于校长社会活动多,他便把课题具体操作的任务交由我来负责。从方案的设计、论证到子课题的分解、人员的安排、实施、阶段的小结,每个环节我面面俱到。校长只是按照进度表定期崔促一下。老实说,这并不是我喜欢的课题,我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我应做的任务而已。每次组织课题组活动都比较困难,你拨一下,他们动一下,课题组成员往往被动地参加研究工作,积极性不高。5年后课题研究报告送上级教科所初审,一位同志阅后严厉地批评道:“这也叫课题研究?从材料里看不出研究的流程。”我抱着一大摞资料,怅然若失地返回学校,用“心灰意冷”一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认为搞课题劳民伤财,能研究个什么成果出来,装点学校门面罢了。以致于,我一度对学校进行的课题研究产生悲观情绪,甚至怀疑进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它能有什么作用。
“十五”末,反思我走过的课题研究之路,使我对学校层面进行的各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有了进一步清醒认识:一所学校或有着显著办学特色的名牌学校,是需要有龙头课题作为科研的抓手。由校长亲自作课题主持人,他可以有效地调动校内的人、财、物乃至聘请有关院校的专家,利用团队的力量攻克学校亟待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培养一支科研素养高的骨干队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这类由校长个人爱好,骨干教师参与的“集体课题”,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进入的门槛太高,令老师们望而生畏。它对主持人有特别高的要求,还要有可观的经费作保证,就拿那张进入门槛的“课题申请书”来说,一看头就晕,什么“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等栏目往往无法下手。据说这样十分规范的课题“申请表”从大专院校到中小学是一个模式,让一线老师去做博导、教授们做的事,真有点难为其难了。许多教师有那个研究热情,却无那个能力,只好望洋兴叹。二是科研积极性不高。参与学校层面课题研究的教师,有一种“打工者”的感觉。在“十五”课题鉴定会上,尽管我没有享受到课题鉴定的成果(鉴定书当然是颁发给校长的),但比起其他课题组成员来,我还是幸运地分享到如何操作课题的“体验”成果。五年的课题研究最后才出我这一棵名师独苗,其他课题组成员可算是白焐了一趟水,也难怪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校层面的“集体课题”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天天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们面临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显然靠学校的主打课题是解决不了的。这类与教师工作实际需要不相吻合的集体课题,不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而研究的,因此针对性不强。
二、生成个人课题的喜悦
在课题研究中,一次偶然把“漫画”引入作文中,学生兴趣盎然,一扫习作中的畏难情绪。又尝试着把“漫画习作”设计到双休日家庭作业、小作文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看漫画做作文之所以得到学生的青睐,原因在于漫画作品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我对漫画作文感兴趣,是因为我隐约感觉到,它可能有助于解决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难题:一是习作的兴趣,二是习作的内容。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习作教学思想指导下,每周总会向学生布置几篇日记让学生多次历练。若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这项作业往往成为学生难以下咽的一道苦菜,交上来的日记质量可想而知,一部分学生视作文难的根源可能也来自这里。因为学生不喜欢、不知写什么、怎样写。其实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是无内容可写。而之所以无内容可写,我以为,并不是学生真的没有观察生活,缺乏生活经历和一定的生活积累,而是缺少“现实”习作素材。换句话说就是,学生虽然有经历,有体验,如果这些经历和体验无法在课堂上得以唤醒和激活,此时此刻,他们就没有当下可写的材料。因此,激活学生思维,盘活即时习作素材是关键。
教学中或课外引入“儿童漫画”,无疑是解决“当下”无材料可写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儿童漫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学生移情其中,必然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乐,近而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了。
三、享受“作文难”求解的乐趣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儿童漫画作文”这一因子,为求解“作文难”带来了可能、带来了希望。它的生命力如何?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于是便有了课题研究的意识。“儿童漫画作文”研究课题的形成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过程,它即不是先有了命题再去实践,也不是实践后再去总结,而是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实践。用时髦的话说: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1.漫画与儿童漫画。
在漫画理论界,有讽刺漫画、哲理漫画、新闻漫画、连环漫画、肖像漫画之称谓,尚没有儿童漫画一说。在“漫画”前加“儿童”二字修饰是我的创造。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推荐给学生的漫画尽管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简单,但有的作品学生却看不懂。因此,选用习作的漫画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审美规律,由是“儿童漫画的筛选”问题便进入了我的研究视野。
在广泛占有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对“儿童漫画”的概念形成了如下认识:儿童漫画是按漫画作者群或表现的对象群来划分的。儿童漫画除具有漫画讽刺、滑稽、幽默、机智、夸张、怪诞、诙谐等喜剧美学特征外,其创作的主体主要为儿童,或绘画表现的对象为儿童,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与审美特点。
2.儿童漫画作文。
最终决定以“儿童漫画作文”作为研究的专题,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先后与“看图作文、看漫画作文、儿童漫画习作、儿童漫画与作文”这些概念纠缠不清。
①看图作文、看漫画作文
看图作文的教学目标很简练: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写清画意。操作也简单,就是看图后写文章。若用“看漫画作文”作为课题,在操作上也脱离不了看图作文的窠臼。我便思考看漫画作文与看图作文的不同点在哪里?它有自己的特质么?在信息的传输上,看图作文单向传输,仅是把图像符号转换成语言文字符号,而漫画作文则是多项转换,更加符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后来便有了“看图作文与儿童漫画作文的比较研究”的子课题。
②儿童漫画习作
若用“儿童漫画习作”作为课题,从题目上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搞不清是儿童漫画本身的习作、创作,还是儿童漫画作文的练习?不过它使我思考:儿童漫画作文离不开对儿童漫画的正确解读。于是便有了又一子课题:儿童漫画的赏析。
③儿童漫画与作文
是选用“儿童漫画与作文”,还是“儿童漫画作文”作课题名称,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凭直觉我选择了“儿童漫画作文”作为我研究的课题名称。既然你可以用“儿童漫画与作文”,我当然可以用“游戏与作文”、“电视与作文”等等提法,假如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作文品牌或流派的话,这样更规范些。否则,会留下先天的不足,如,“素质教育”名称一样曾引起天下学者的争论不休。
综上思考,我便有了对“儿童漫画作文”概念如下的认识:儿童漫画作文的上位为“看图作文”。儿童漫画作文有别于一般的看图作文,它有自己鲜明的特性,其作文内容取材于儿童漫画,儿童漫画的美学特征是一般“看图”所不具备的。儿童漫画作文的教学形式也是多元的,它不是就画写画,它包括:儿童漫画赏析、看画口述、观察选材、创作漫画、依画作文、补画续写、依文作画等多种形式。学生由具体感知漫画到抽象思维,习作成文,或由漫画文字故事到创作漫画,经历了由“画”到“文”,由“文”到“画”的美学创作过程。
儿童漫画作文是植根于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集筛选、赏析、观察、想象、作画、说画、写画的综合性作文教学活动。
3.儿童漫画作文教学。
把儿童漫画引入作文教学中来,在时空上,首先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其教学思路是“习作于课外,得法于课内”,“课外尝试写放胆文,课内点拨写提高文”。通过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同题两次习作,使练笔向质的方向迈进。
教学的操作程序可概括为:放手观察—大胆习作—点拨欣赏—修改提高。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很多,经过持之以恒的看漫画作文训练,学生再不会感到没内容可写,基本上能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思想健康、主题鲜明。一部分后进生由实验前的怕笔,到实验后的想练笔、乐练笔,习作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批优秀习作还见诸报端,获了奖。教学实践表明,看漫画作文教学在丰富学生习作素材,积累语言;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促进思想认识的积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漫画作文的表现形式上作了如下探索:①依画作文;②补画续写;③依文作画;④创作漫画;⑤文画相生。
四、爱恋我的儿童漫画作文
情人眼里出西施,别人是否也对它感兴趣,也喜欢它呢?不过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学生了。
(一)学生感言:喜欢作文
学生参加儿童漫画作文后感言道:
我们看了有趣的漫画,就会有信心地去写起每一篇作文来。我们原来都觉得作文很难写,自从有了漫画作文来,我们就一点也不讨厌作文了,反而更加喜欢作文了。(陈 夑)
光是写作文太平凡,太乏味,加上画图就会很有创意。我很喜欢画画,因为可以尽情地想像,写起作文就会感觉有新意,作文也不再平凡乏味,而是更好写,感觉更新鲜了。(曾 惠)
学生习作也屡屡见诸报端,如今阶段研究成果集——《中国儿童漫画与作文赏析》将与近日出版。
(二) 家长快语:办个儿童漫画作文辅导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媒体青睐:激活了作文专栏,带来了社会效益(图片)
应《扬子晚报》成长周刊•作文专栏编辑之邀,开辟“看漫画写作文”专刊。就如何写好“儿童漫画作文”作了题为《“儿童漫画作文”三部曲》《让儿童漫画作文有“味”》的笔谈,并对全省小学生优秀征文来稿作了点评。报社编辑老师称赞:“激活了作文专栏,带来了社会效益” 。
(四)专家评论:“儿童漫画作文”使小学作文教学迈入了“快车道”。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永和所长如是评价说:在首届南京市个人课题研讨会上,宋运来老师的“儿童漫画作文”让我眼睛一亮:“儿童漫画作文”使小学作文教学迈入了“快车道”。它是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
一是激发兴趣,使儿童对作文乐于接受,乐此不疲。
二是模拟生活,使儿童作文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三是图文结合,使儿童作文图文相生,图文并茂。
(五)研究体验:感受快乐
对课题的兴趣,促使我更多地去读书,了解与漫画与作文有关的知识,探究“儿童漫画作文”的奥秘。《中国漫画史》《漫画的幽默》《漫画创作入门》以及《中国中学生看图作文》、《中国中学生漫画作文》以及相关的作文研究期刊等尽收眼底。在平时,教学中的鲜活案例能及时总结,并把教学体会撰写成文,不仅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中获奖,还在全国“新思维习作训练设计”有奖征文中获得一等奖,而且相关研究文章分别发表于《南京教育科研》《江苏教育》《小学教学设计》《新作文教学》等刊物。还先后应邀在“2006金陵之秋首届名师节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深圳作文研讨观摩会上上“儿童漫画作文”课。如今《儿童漫画作文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已在酝酿之中。在研究中,我品尝到儿童作文不难的乐趣,也品尝到收获的喜悦,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五、钟爱“个人课题”。
对于“个人课题”的认识,教科所刘所长在《上海教育科研》第8期上有精辟的论述,她将指引我们沿着理性的思维科学地走下去。不管是“个人课题”还是“集体课题”,我认为不要把“课题”看得多么神秘,而要把研究的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一句话:要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特别感谢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各位专家,是你们使我喜欢研究的课题有了正是名分,走向了规范,看到了希望,是你们使我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同仁有了交流与学习的机会。2006年南京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在全国率先推出1600项教师“个人课题”,把“教师个人课题”上升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在全国省城都市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我私下认为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使校本教研有了根基,有了可靠的保障。教师的一个个“个人课题”,就像粗糙地面上的一个个突起,它使校本教研找到了摩擦力,找到了校本教研的动力。它是教育科研管理体制下的一次大解放,它适应了基层教师教育科研现状、需求,是对管理制度的合适探索。它是“科研发展的新思路”,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一创举,必将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徽凤阳小岗村叩开农村改革之门一样意义重大。它解放了基层学校的科研生产力,那就让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去检验吧!
200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