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3月29日,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端访谈栏目刊载了记者陈瑞昌对区教育工委书记易善平的专访,全文如下:
注重内涵为新城打造一流教育
——《中国教育报》专访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工委书记易善平
■本报记者 陈瑞昌
近年来,南京市建邺区坚持“一流新城必须有一流教育,一流教育铸就一流新城”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办学为标志的教育现代化建设。
2002年南京市实施“一城三区”战略调整,建邺区被定位为未来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近年来,该区坚持“一流新城必须有一流教育,一流教育铸就一流新城”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办学为标志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日前,记者围绕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对该区教育工委书记易善平进行了专访。
■我们先后落实各类基础教育用地1000多亩,可以满足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建邺教育高标准发展的需求
记 者:建邺区是怎样高起点规划全区教育发展的?
易善平:建邺区地处南京城区西南部,辖区总面积81平方公里。根据南京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规划,建邺区的发展定位是“适宜总部聚集、适宜创新创业、适宜生活居住、适宜休闲旅游”的现代滨江新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在新区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举全区之力打造教育强区。
作为一个因区划调整而成的城市新区,建邺区首先抓好了教育规划工作。早在2003年,我们就精心编制了《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和新区教育规划方案》,明确在全区配置88处教育设施,其中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学12所、小学18所、幼儿园30所,新建终身教育学院、区少年宫和社会实践基地,并做到学校名称、办学规模、校园选址、建设责任和建成时限“五个落实”。根据这一规划,我们先后落实各类基础教育用地1000多亩,这一体量可以满足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建邺教育高标准发展的需求。几年来,全区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教育优先发展,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师大附中新城初中、新城实验学校等一批新校先后开学,中华中学、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建设也正在进行。
■全区每年教育费附加的50%以上用于薄弱学校各项维修和技装更新
记者:建邺区有一批新建的现代化学校,但原先的部分学校因为地处城乡接合部,条件并不是很好。请问建邺区是怎样拉动这批学校发展的?
易善平:这几年,我们以江苏省合格学校创建为抓手,以《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为标准,重点推进办学层次、办学条件、教学手段和师资配备四个均衡。通过努力,我们将原双闸、沙洲、江心洲地区学校的区、街道两级管理体制调整为区教育局统一管理,建立了规范稳定的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教育局每年加大薄弱学校硬件改造和设备添置力度,坚持做到规划超前、安排超前、标准超前,全区每年教育费附加的50%以上用于薄弱学校各项维修和技装更新。2004年建邺区顺利通过“江苏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达标区”验收,2007年全区学校全部创建为现代化合格学校。
■以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为目标,狠抓学校内涵建设
记者:在基础教育的内涵提升方面,建邺区这几年有着怎样的思考和实践?
易善平:近年来,建邺区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上,我区各中小学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目前全区有两个市级课程改革基地,12所学校成为区级课改实验基地。南湖三小的综合实践课程、莫愁湖小学的“做中学”、新城初中五大模块100多个门类的选修课、沙洲中学的“融合社团”活动均在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2009年10月,全国基础教育课改经验交流会上,我区虹苑中学作为观摩现场之一,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等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学校特色办学方面,我们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示范幼教、特色小学、品牌初中、精品高中、终身职教”建设,从“一校一品”到校校有精品和名品。通过实施特色教育品牌拓展计划、区域美术教育行动计划、“宫校一体”特色教育运行模式,积极创建了一大批市级艺术活动中心和体育、艺术、科技特色学校。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优质化、均衡化、国际化发展路径,全面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
为了科学评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2008年起,我区在江苏省首家引入社会独立民意调查机构,进行独立客观的调查,并将结果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考核指标。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记者: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邺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易善平:建邺区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2004年起,每年由区财政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出台《建邺区引进名特优教师工作意见》,在南京市率先成立名师工作室,出台《关于实施建邺区教育“人才孵化工程”的意见》。2007年,我们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我们通过“三个带动”、委托培养、名校挂职、双导师制等模式,着力打造校长、教师两支队伍。“三个带动”即专家指导委员会带高研班教师、高研班教师带骨干班教师、骨干班教师带青年教师,形成了带领机制。我区与南京师大等高校合作举办校长发展高级研修班、名师发展研修班和教师学历提升班,通过使用《建邺区教师成长手册》,滚动建立起全区省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后备梯队。尤其为青年骨干教师分别配备一名高校教授和一名特级教师,建立起了“双导师”制,为他们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我们在全区努力构建起全员培训、校本发展、学历提升、优师培养、校长培养“五大平台”,健全各类培训体系,全面实施师德建设、教研引领、青蓝梯队、信息化强师、德育队伍建设“五大工程”,建立并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教师有序进出、名师有效辐射、教师柔性均衡流动、校长培养选拔“五大机制”,在打造一批“品牌教师”的同时,努力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从2008年开始,全区先后进行了两轮菜单式培训工作,100%的教师参与不同层面和内容的课改培训。
同时,我们全力推进优秀师资在全区学校内的均衡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偏远学校教师定向招聘机制,对偏远学校新教师招聘实行单独计划,单独考核,有效提升了师资质量;健全教师柔性流动激励机制,规定凡申报区优秀青年教师及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需签订承诺书到指定学校支教一年,对纳入教育局交流计划的支教教师给予专门补贴,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优、优先申报高一级职称、优先提供参加高层次教师培训的机会。此外区教育局每年公开招聘的骨干教师,在安排上向薄弱学校倾斜。2005年引进的4名特级教师和名校长,被安排到薄弱学校,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全区共有10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超过了90%
记者:作为一个新城区,建邺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众多。在解决他们受教育方面,建邺区是怎么做的?
易善平:2008年开始,我们对公办学校接收这些学生的入学条件和费用收取等方面降低了门槛,凡能提供由区公安部门签发的暂住证和原籍户口证明者,就可到暂住地附近公办学校报名,费用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凡能提供“四证”即符合原籍计划生育政策证明、建邺区签发的暂住证、原籍户口簿、家长务工证明者,到区教育局指定的公办学校就读可享受同城待遇,免收择校费、借读费、杂费、书本费。据统计,目前全区共有10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超过了90%,其中小学一、二年级及初中已实现了公办学校全接纳。
在经费方面,建邺区按标准对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划拨生均公用经费,并在师资配备、技装添置等各方面给予倾斜。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区特困学生资助中心,学校成立解困基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给予特殊帮助。今年秋学期,区内最后一所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将过渡完毕,区教育局将对在校学生实行平稳分流安置,所有暂住在建邺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都将进入公办学校享受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