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融合教育的策略研究》在沙洲中学开题
10月25日,南京市沙洲中学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合教育的策略研究》开题会议。参加开题会议的专家和领导有:江苏省教育规划办公室蔡守龙主任、南京市教育局张生副局长、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永和所长、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黄达成主任、建邺区教育局易善平局长、建邺区教育局肖东副局长、南京师范大学潘慧芳教授,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河海大学及江苏教育学院研究生、建邺区进修学校、建邺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分管教科研领导。
开题会上,肖东副局长首先致欢迎辞。沙洲中学傅明宝校长代表学校介绍了自2006年至今五年来学校融合教育的开展情况。赵志华老师和刘静同学深情款款的演讲述说着融合教育一个个感动的瞬间。听完融合教育在沙洲中学的开展情况后,蔡守龙主任宣读了课题立项书和开题通知。沙洲中学教科室主任邬晓莉做了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课题的界定、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接下来蔡守龙主任、刘永和所长、潘慧芳教授代表课题开题论证专家小组进行论证点评,并给出课题下一步研究的有效性建议。其中蔡守龙主任表达了对沙洲中学融合教育的感动,同时,对课题的深入开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课题的意义有所提高、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策略研究有所创新、过程性材料更加详实。刘永和所长从课题的策略研究提出了建议,如将融合教育策略整合成:积极活动竞赛、“心灵小屋”疏导、行为纠察践行、导师导生、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地方文化节等几大策略。潘慧芳教授以“真”“善”“美”“难”四个字为核心点,点评了融合教育的课题开展。
本次开题会议得到了省、市、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南京市教育局张生副局长充分肯定了沙洲中学融合教育课题研究的价值,并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期望;建邺区教育局易善平局长感慨于沙洲中学“小学校,做大文章大教育”的同时,对课题研究下阶段具体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在此次活动中,沙洲中学融合教育课题研究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其中建邺区教育局资助10万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将下拨3万元的经费用于课题研究。
南京市沙洲中学融合教育特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本地师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本地教师、学生所代表的城市现代文化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其家长代表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融汇、相互调和的活动。最终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生活、心理上迅速与本地融合,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本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并使学校产生新文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及行动方案。
“融合教育”的创新之处在于让地处都市中的本地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愉快容纳接受,比如对生活习惯的理解、对方言土语的尊重、对其淳朴善良的欣赏、对学习水平的平和态度等;同时也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南京生活学习过程中积极融入本地,既在心理上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又以其优秀品质、本土文化精髓影响并重新建构崭新、多元、积极、进步的校园文化。“融合教育”体现了城乡文化特点的多元文化教育,力图从“合”走向“融”,从“融合”走向“融合和谐”,实现由“融合教育”到“融和教育”。
该校在几年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就已有一些经验与得失,此次成功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既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又是深化与拓展的研究。该校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研究目前在国内教育教学中已为亮点,并已在诸多方面有建树。
南京市沙洲中学融合教育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边缘性地位得到改善,平等地融入城市,并与所在城市彼此悦纳,让他们的子女同样获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是义务教育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面对社会各界的期望,沙洲中学将深化课题研究内涵,全面推广“融合教育”,沿着融合教育的足迹,以融合教育的博大和包容,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一名“昂首挺胸”的城市新市民,创造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创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品牌,使融合教育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