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教研活动来到了建邺区科学组最为完备的南湖一小。在上午半天的活动中,我们听了两名年轻科学老师的做中学课,并听取了张秋原老师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改良的讲座。 首先来说一说听完两节做中学实验课的感受。两位老师上的是同一节课的不同课时。李海婷老师上的是《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第一课时,郭佳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学生观察水中的物体是否产生气泡,借此来判断这个物体中是否含有空气。第二课时则继续深究,...
10月23日,南湖第一小学科学教研组举办了区级展示活动,此次活动由一小南湖校区和爱达校区两校联合开展。 活动伊始,许晓春副校长向全区科学教师介绍了我校刚刚开展的“做中学”课程。随后,南湖一小科学教研组组长李海婷老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带入了做中学课堂——《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课堂上,学生们自己动手区分哪些物体中含有空气。接着,郭佳老师执教了该课的第二课时,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物体中只要有缝隙或孔,...
附件:公民教育第一步 走进我们的课程.doc 附件:公民教育第二步 识别公民生活的不同领域.doc 附件:公民教育第三步 认识公共政策.doc 附件:公民教育第四步 确定班级研究的课题.doc 附件:公民教育第五步 收集信息.doc 附件:公民教育第六步 整理信息.doc 附件:公民教育第七步 制定班级方案并开展行动.doc 附件:公民教育第八步 听证展示.doc 附件:公民教育第九步 反思并再行动....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四组16个汉字,大都是基本字。这16个汉字教材均配有与其相对应的事物、字义图,其中有的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有的表示方向或方位。这些字均有注音,未学过的用黑色,学过的用红色。同时配以表示字义的图画,便于学生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字义。其中,独体字是“出、入、开、立、东、西”这6个字,部首字是“入、立、走、西”这4个字。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认识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2. 能够根据图画初步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在听课之前,看到两位老师的上课题目就已经非常吸引我,《七色光》是五年级的内容,从教两年,我都与五年级的学生打交道,所以这一课如何上出与众不同的部分是让我期待的;而今年我终于来到最高的年级,却也让我困惑,如何让这一群相对成熟的小朋友们在课堂上保持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更加让我期待。 吴老师执教的《地球的形状》真的是一节非常让人赞叹的课!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吴老师对课的点评就让我非常佩服,而这节课更加充分的展现了吴老师的魅力,...
2014年9月25日,我有幸观摩了由南湖三小吴时祥老师执教的《地球的形状》一课。该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展开,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相对枯燥的科学史。如何让学生学好“无聊”的科学史?我并没有教过与科学史的相关内容,但受吴老师这节课的启发,我对科学史的教学也有了些思考。 听完整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与领悟。吴老师并没有绘声绘色地把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而是带领着学生们重新走了一遍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之路。...
回归自然,在愉悦中获得新知——这是我听完郑强老师执教的《七色光》一课所感受到的。作为新教师,听课前我并没有接触过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和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一样,随着郑老师的指引开始探究“七色光”,至少我觉得这是一堂有趣的课。 亮点一: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教室。这节课的第一个活动,郑老师把学生带到了户外,学生借助阳光和三棱镜自己制造出了彩虹。以往雨后天边才出现的彩虹,现在居然近在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万伟:综合实践活动关键能力培养与表现性评价研究 /_files/site/1/sync/file/2014101710266499.ppt
郑老师的课能够营造一个探究、创新、开放的环境和氛围,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兴趣得到了舒展,科学理念得到了升华。教师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课堂上郑老师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能参与到整个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
10月16日上午,南湖三小举办科学学科青年教师教研活动。 活动的第一部分,晓庄一实小的柯欣老师给青年教师做了题为《因材施教 让学生爱上科学》的讲座。柯欣老师是一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她在讲座中提出了自己对科学课堂的思考,并对青年教师怎样备好课,怎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让在座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活动的第二部分,是数字化实验室使用的培训。培训师现场演示了快速温度传感器、光电门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