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我有幸观摩了由南湖三小吴时祥老师执教的《地球的形状》一课。该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展开,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相对枯燥的科学史。如何让学生学好“无聊”的科学史?我并没有教过与科学史的相关内容,但受吴老师这节课的启发,我对科学史的教学也有了些思考。
听完整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与领悟。吴老师并没有绘声绘色地把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而是带领着学生们重新走了一遍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之路。其中一个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选择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进行阅读和讨论。从古至今,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国内外有许多重要事件被载入史册。然而,学生们对这一个个零散事件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对某个事件的了解程度甚至超出了课本和老师。吴老师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其长,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讨论中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选择一个事件进行研究也使得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不仅仅是泛泛了解。当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我们可以看出每组学生的关注点是不一样,也会让我们听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但同时我也发现,学生们在讲故事时,故事与故事之间缺少了一些关联性,而有经验的吴老师以时间轴的形式将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直观、清晰,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对局部的了解升华到对整体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作为起点,又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思想融会,进而发展到对这段科学史的重演,让学生能亲历一段科学事件的发现之旅。
科学史连接着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对科学教师了解科学发展历史和社会文化脉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归根结底,科学史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也做一次科学历史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