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中华附小,聚焦语文课堂 ——记南京市语文中低年段“基于儿童和课标”教研活动 2014年10月30日,南京市小学语文中低年段“基于儿童和课标”第二次主题教研活动在建邺区中华附小召开。清晨,虽然秋雨绵绵,但是一大早,美丽的校园里迎来了南京市语文教研员徐艳老师、小教科王克菲科长,建邺区语文教研员季慧敏老师、胡明艳老师,各区教研员老师以及南京市各学校的老师代表,整个会场座无虚席。 8点20分活动正式开始了。活动由徐艳老师主持。...
2014年10月24日,我校潘文彬特级工作室成员一行,来到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参加了“成都•南京”两地名师工作室以“面向生活,真情表达”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分两天开展,两地的教师选用北师大版教材中不同年级的写作题材,采用了同课异构形式的进行研讨。 在第一天的活动中,成都周晓玲工作室和南京史春妍工作室的老师分别执教了二年级的写话指导和讲评课《有趣的书》,成都骆志菊工作室和南京杨树亚工作室的老师分别执教了三年级习作指导和讲评课《...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四组16个汉字,大都是基本字。这16个汉字教材均配有与其相对应的事物、字义图,其中有的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有的表示方向或方位。这些字均有注音,未学过的用黑色,学过的用红色。同时配以表示字义的图画,便于学生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字义。其中,独体字是“出、入、开、立、东、西”这6个字,部首字是“入、立、走、西”这4个字。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认识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2. 能够根据图画初步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9月29日,南湖一小举办了建邺区小学语文低年段主题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主题为“基于课标,适于儿童”。全区一年级部分语文老师齐聚学校多功能教室,带着各自的困惑与思考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由区进修学校的季慧敏校长策划主持。课前,学校一年级组的余洁和邵玫老师对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紧接着,徐立群老师呈现了一堂拼音课。课堂上,孩子们在徐老师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营造下,共同学习了“j q x”的拼读。...
建邺区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暑假培训总结 2014年8月25-26日,建邺区3-6年级语文教师齐聚在致远外国语小学,举行暑期教师培训。在一天半的培训里,教师们全心投入、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期培训总结如下: 一、培训内容:以教师的内需为切口 有效培训的前提是切合教师的教学需要,以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起点,方能获得教师的培训认同感,唤醒自我成长的需求。“导学案”是全国上下新兴的教学改革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参加了建邺区阅读研习班后,我得到了很多锻炼自己语文能力、提高自己语文水平的机会,这不,我又有幸走入了在游府西街小学举行的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并且第一次要从学生的视角去品评那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后,让我从孩子的眼中体会到了另一种高效的课堂。 首先学生认为,高效课堂中的师生情绪应该是饱满的,学生没有时间会闲下来打瞌睡,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会学有所获,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观“学带”课堂有感 南湖第三小学 滕莹 本学期,在张蓉老师的带领下,有幸观摩了两次“学带”课堂,聆听了名师的授课,可谓风格各异,精彩纷呈,这是一道文化大餐,感触颇深。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设计、朴实的教学风格引起我深深的反思。特别是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更是让我受益匪浅。看了名师的课,发现现在的课已不再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手段不单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2013年4月18日的上午,“新课标,新课堂”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教学系列研讨活动(三)在小营小学拉开了帷幕,由于一些原因,我遗憾地错过了前两场的活动,能赶上这最后的精彩,我好开心!但和平时的听课不同的是,这次的我也是有任务的,我们建邺的课外阅读研习班很荣幸的可以在课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课堂进行评价,虽然不是我发言,但能参与整个过程,也让我受益良多。 今天为我们献课的有小营小学的徐红飞《孔子游春》、江宁实验小学的李洪祥《...
触摸课堂的脉搏 杨高洁 薛法根老师有著名的“三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学生自己看书就会的,不教。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会懂的,不教。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 每一个做老师的人,其实都日日在揣摩拿捏着这“教”与“不教”之间的分寸。但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
观察儿童,我们在路上 前后经历了两次课堂观察,我的收获很多。 从繁重的作业堆里抬起头来,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南师附小、游府西街,多好的学校,平时没机会进去,现在有了。我不仅可以走进学校、更可以走进班级、走进老师、走进学生。南师附小的那两位老师平和从容,浅浅的笑意,笑得真好看。游府西街的那位老师个性鲜明、睿智批判,我想起了我大学里的杨老师。“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