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课堂的脉搏
杨高洁
薛法根老师有著名的“三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学生自己看书就会的,不教。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会懂的,不教。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
每一个做老师的人,其实都日日在揣摩拿捏着这“教”与“不教”之间的分寸。但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做起来却并不是容易的事。
作为课外研习班的成员,非常有幸的在教研员张蓉老师的带领下,和组里的老师们一起,在教师教学完成后的第一时间深入孩子中间进行采访,听孩子对于课堂的真实反馈,没想到孩子们给了我们那么多惊喜,真是收获很多。
这次我们观察的是贾慧老师的《鸟语》。这是当天第一节课,我们组第一节评,面对信任,不敢轻慢。课前,我们小组的老师早早来到南师附小,带着“预习时产生了哪个问题是你最想知道答案的?”走入孩子们中间,学生们都很认真的对待这个问题,在问卷上写的很认真,提出的问题中11人是关于词语类的,6人希望了解文章的写法,10人想知道关于课文内容的具体释义,20人的问题和课外的知识有关,儿童团真是不可小觑。根据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小组成员最终梳理出三个观察问题,力求从学生的起点,课堂的生成和最终的收获三个维度来观察这堂课。
课堂在紧张的进行,我们认真的观察孩子们的种种反应。课堂一结束,我们立刻来到孩子中间……“孩子们,预习时产生的问题你解决了吗?”问题一抛出,小手如林的举了起来,孩子都有话要说。全班47人,其中41人觉得已经解决了预习时的问题,还有6个孩子对各自提出的问题诸如“为什么要写我和布谷鸟的对话?”“软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喜鹊是报喜之鸟”仍觉得没得到完美解决,有意思的是对于同样的问题,老师同样的教法,有的学生觉得已经明明白白的解决了,有的却恰恰相反,可见由于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不尽相同,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怎样争取孩子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值得我们日后思考。
课堂观察二:这节课中,你最难忘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说:课堂一开始听的那段音乐印象很深,很好听
老师让我们找有趣的地方,我们很多同学都找出很多地方
编鸟叫声的部分比较精彩
老师让我们编有押韵的对话,感觉很好玩。
学习和鸟儿对话的时候特别有趣
公冶长很神奇,能从燕子的呢喃软语中听出提示
公冶长从南山顶上抱回一只大肥羊,感觉很好玩
作者很有想象力
• 这个环节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课前我们采访贾老师,让她预测一下哪个问题有可能会得到孩子的喜欢?贾老师说:“有可能是想象鸟儿的对话的那部分”。课后同样的问题问孩子,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让我们根据鸟儿的叫声想象编对话的那段。”采访的我们不由笑了,知生者,师也。
课堂观察三: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说:虽然预习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一些布谷鸟的别名,但是这堂课让我知道了更多的。(我知道了很多有关布谷鸟的农谚)
作者在课文中有很多想象,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加上想象。
我知道了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我知道了原来鸟儿的叫声是这么有趣。
鸟儿很漂亮,所以我们应该保护鸟儿。
我知道了怎么编押韵的对话。
我知道了布谷鸟是勤劳的象征;知道了喜鹊是报喜之鸟;知道了“喜鹊”的“鹊”字只能用在“喜鹊”这种鸟的名字中;道了成语“声名鹊起”的意思;知道了布谷鸟是从四月二十号开始叫,到夏至才不叫的;还学到了怎样和鸟儿对话。
学生们一个一个积极踊跃的说着“我知道”,似乎永远说不完,让我们这些访者不忍打断……这次忠实的课堂记录之旅,我们虽是旁观者,仍然受益良多。回眸课堂,深深感谢优秀的教者!深深感谢这些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