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8日的上午,“新课标,新课堂”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教学系列研讨活动(三)在小营小学拉开了帷幕,由于一些原因,我遗憾地错过了前两场的活动,能赶上这最后的精彩,我好开心!但和平时的听课不同的是,这次的我也是有任务的,我们建邺的课外阅读研习班很荣幸的可以在课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课堂进行评价,虽然不是我发言,但能参与整个过程,也让我受益良多。
今天为我们献课的有小营小学的徐红飞《孔子游春》、江宁实验小学的李洪祥《灰椋鸟》、瑞金路小学的倪鸿《天鹅的故事》、南外仙林的黄云龙《第一次抱母亲》。四位带头人个个激情四射,有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我们在场的老师们听得目瞪口呆。
我们小组负责观察的是南外仙林黄云龙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听下来,我谈谈自己的收获。
1.由于听课的老师太多了,整个大教室被我们围得水泄不通,四(2)班的孩子刚坐下来的时候还是十分紧张的,个个都是抱臂坐好,动都不敢动。而黄老师一进课堂首先就和孩子们聊天,仔细一听,我就发现,这不是普通的聊天,是基于上课内容的聊天。为了让孩子们放松些,黄老师先说了小营小学和同学们给他带来的“没想到”特别提到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足球队,孩子们的脸上立刻洋溢出了笑容,表情也自然多了。然后黄老师让孩子们自由的畅谈“生活中,有什么让他们没想到”,主角变成了自己,孩子们更畅所欲言起来。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黄老师只用了2-3分钟的时间,就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并且顺利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反思自己,虽然我和自己班级的孩子已经熟悉了,但是在每节课开始前,我很少花心思去“吸引”一下孩子,不去给他们一些期待,如何把孩子的眼光拉到你的身上呢?当然,这样的“吸引”应该是有效的,应该是为你今天的课服务的,它就像根引线似的,拉着孩子往你的方向前进。
2.黄老师用课前谈话中的一个“没想到”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孩子们找到作者抱母亲之后的几次“没想到”,指名让几个孩子大声地读,自己读来体会作者这几个“没想到”所包含的感情,孩子们一下子就读出了作者的“愧疚”“难过”……黄老师抓住孩子的回答,带领着孩子充分研读了第2自然段,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体会母爱的伟大。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虽然黄老师的课件出现了一些故障,但他还是从容地根据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答案带着他们继续往前走,即便没有深情的配乐,孩子们还是被感染了,饱含感情地读出了对母亲的那一份愧疚和难过。在此基础上,黄老师还补充了一个小小的写话练习来让孩子体会作者眼中那个“力大无穷”的母亲:
(1)还记得,开春了,家家户户忙着下田插秧,我和妹妹还小,母亲总是
(2)难忘啊,我生病了,连续三天高烧不退,母亲总是
(3)复习了,我要买学习资料,向母亲要钱,母亲总是
紧接着,黄老师还是抓着“没想到”三个字引领孩子研读3-5小节,感悟“没想到”的细节。在这个主要的教学环节中,“没想到”这三个字一直贯穿始终,黄老师抓住这个点抛砖引玉,把孩子内心的情感激发出来。反思自己,我的课堂上就缺乏这样一根线,环节的设计不是一环套一环,有时会问自己:这个环节放在这是为了什么呢?好像对后面的学习没什么帮助啊!另外我对课堂的把握还不够,不能根据孩子课堂上生成的一些东西引领孩子学习,还是硬生生地把孩子抓回我的这条路上来,这不仅仅是经验不够,更多的是自己这个意识还不够高,没有以孩子为主体,拼命地拉着孩子前进,他们累,自己也累。
3.中年级的教学是需要适当地引导孩子关注一些文章的写作手法的,比如黄老师在这堂课的结尾给孩子的一个知识点——插叙,让孩子明白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有利于对主要情节进行补充衬托。最后运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篇作文《给母亲洗脚》让孩子练习插叙的写作手法。通过课后的采访,我们发现孩子对这一教学环节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这是这节课新学会的。反思自己,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有没有关注特殊的写作手法,有没有让孩子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习得写作的方法,而不是只在习作课上干巴巴的说。读写结合真的很重要,作文水平不是在一次习作课上提高的,而是平时一次次地积累和一点点地锻炼。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们立刻对四(2)班的孩子进行了采访,发现黄老师的这节课是高效的,课前我们给孩子做了一个问卷“第一课时上完了,你心中还有哪些疑问”?有些孩子的问题问的十分好,让我觉得他们就是一个小老师,课后经过我们的跟踪采访,发现全班所有孩子的疑问,都在黄老师的课堂上解决了。另外,在情感上,孩子也有所提升:让他们说说此刻最想为母亲做的一件事?孩子们说的事情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对母亲满满的爱,原来回报母亲根本不需要轰轰烈烈地大事,只要真心就可以感动母亲。
总之,我觉得一节好课必须以孩子为主体,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设好课堂上会出现的一切问题,相信想的越多,驾驭起课堂就越轻松,另外还要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你到底想教会孩子什么,孩子最该学会的是什么,告诉自己切勿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