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的教研活动是南湖一小科学教研组展示活动,我们分别听了李海婷、郭佳两位老师带来的做中学实验课和张秋原老师关于“有效落实科学目标的几点尝试”的微型讲座。 李海婷和郭佳两位老师分别为我们展示了《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的第一和第二课时内容。第一课时中,李老师带领二年级的孩子们通过将物体放入水中看有无气泡来判断其中有无空气。第二课时中,郭老师带着孩子们继续探究什么样的物体中有空气,通过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表面及内部的结构让孩子知道物体中有缝隙或孔存在就有空气存在。...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本人今天有幸第一次听取了两节二年级的“做中学”。虽然还不是很了解“做中学”课堂,但是听完这两节课还是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感想。 两节课的上课老师李老师和郭老师都非常注意自己的上课节奏,语气语调符合二年级孩子的接受水平,孩子听得很清楚。更难得的是两位老师自编了“儿歌”,利于学生记住实验要求。两节课的纪律得当,对于二年级学生算是难能可贵。 通过对比一般的科学课发现,二年级“做中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较少,...
首次近距离观摩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本次2节课都是在二年级开展教学的,与传统的3-6年级科学教学有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一、学生年龄低;二、教学内容精;三、学习趣味强。两节课都是紧紧围绕“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而展开的,由表及里,逐渐深入,让低年级的学生对“空气”这一概念有准确而深刻的感受。 第1节课,教师以简单的塑料瓶在水槽中挤压,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将无形的空气转化为可见的气泡,使低年级的孩子也能够清晰的辨明空气的存在,...
“让老师慢慢地、耐心地扶着你们走……”充满爱心和耐心、一直带着笑容的李海婷老师和郭佳老师和一群满脸稚气、充满好奇心的二年级孩子共同完成了两节科学课的探索。课堂节奏很慢,思维活动却非常丰富而有深度;实验材料很多,课堂表现却十分井然有序。 第一节课是《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发现海绵、粉笔、玻璃球和橡皮四种物体中是否有空气。为了适应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使用的验证方法为放入水中观察的方法。...
这周的教研活动来到了建邺区科学组最为完备的南湖一小。在上午半天的活动中,我们听了两名年轻科学老师的做中学课,并听取了张秋原老师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改良的讲座。 首先来说一说听完两节做中学实验课的感受。两位老师上的是同一节课的不同课时。李海婷老师上的是《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第一课时,郭佳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学生观察水中的物体是否产生气泡,借此来判断这个物体中是否含有空气。第二课时则继续深究,...
在听课之前,看到两位老师的上课题目就已经非常吸引我,《七色光》是五年级的内容,从教两年,我都与五年级的学生打交道,所以这一课如何上出与众不同的部分是让我期待的;而今年我终于来到最高的年级,却也让我困惑,如何让这一群相对成熟的小朋友们在课堂上保持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更加让我期待。 吴老师执教的《地球的形状》真的是一节非常让人赞叹的课!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吴老师对课的点评就让我非常佩服,而这节课更加充分的展现了吴老师的魅力,...
2014年9月25日,我有幸观摩了由南湖三小吴时祥老师执教的《地球的形状》一课。该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展开,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相对枯燥的科学史。如何让学生学好“无聊”的科学史?我并没有教过与科学史的相关内容,但受吴老师这节课的启发,我对科学史的教学也有了些思考。 听完整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与领悟。吴老师并没有绘声绘色地把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而是带领着学生们重新走了一遍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之路。...
回归自然,在愉悦中获得新知——这是我听完郑强老师执教的《七色光》一课所感受到的。作为新教师,听课前我并没有接触过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和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一样,随着郑老师的指引开始探究“七色光”,至少我觉得这是一堂有趣的课。 亮点一: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教室。这节课的第一个活动,郑老师把学生带到了户外,学生借助阳光和三棱镜自己制造出了彩虹。以往雨后天边才出现的彩虹,现在居然近在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郑老师的课能够营造一个探究、创新、开放的环境和氛围,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兴趣得到了舒展,科学理念得到了升华。教师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课堂上郑老师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能参与到整个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
第一节课,吴老师的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极其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上充满感染力的面部表情,让人很容易被吸引进去。而地球的形状这节课本身就是偏理论的课,这种课只有老教师才能把握的住,而吴老师把握的恰到好处,本课是以认识地球的科学史为主线,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由猜测(天圆地方)到推测(船出海)再到实践(麦哲伦环球)最后观测到(太空看地球)。一步步充满了人类科技发展成果。而一节课内展示这么多很困难,吴老师用了分组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