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教研活动由本校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承办,活动分为四块,第一块是金中实小谭红亮老师的《变色花》,然后是建业实验小学的陆亚宇的《蜡烛的变化》,第三块是参观金中实小的在建现代化农植园。最后教研员李老师和南师大何善亮教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同时各位到场老师也讨论交流了两位教师的课的优点和不足。 首先是谭红亮老师的课《变色花》。作为本校新教师,我与学校另一名科学老师周老师一起参与了本次谭老师教研课的准备工作,...
11月20日在金中实小举行了本次的科学教研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听取金中实小的谭红亮老师讲授六年级课程《变色花》和建邺实验小学的陆亚宇老师《蜡烛的变化》两节课。课后分片区对课程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两位老师都是年轻教师,根据他们的课堂展示和自己上课的实情,进行了对比,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是《变色花》,在课间的时候,谭老师通过给学生们展示不同的花语,使学生能够迅速的安静下来,并且进入了状态,大概了解了今天课堂的主角。...
今天两节课,两位老师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和魅力。 制造认知冲突,促进深层思考 在《蜡烛的燃烧》这一课中,陆老师通过切割蜡烛和燃烧蜡烛制造了蜡烛变短的现象。同样的变短,但是其中蕴含的原理可是截然不同。请孩子找出这相同背后的不同,给孩子们制造了认知的冲突,引起学生思考。而且在部分孩子的认知中,认为燃烧后变短的蜡烛是变成蜡油淌下来了,陆老师追述了一句,如果都变成蜡油淌下来了,下面应该有一滩。这里陆老师如果给学生看过他加热之后又冷却的蒸发皿中的蜡烛,...
11月20日科学教研活动在金中实小举行,金中实小的谭红亮老师和建邺实验小学的陆亚宇老师分别为我们呈现了《变色花》和《蜡烛的变化》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是年轻教师,但他们的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想。 由于我的师父许淑俊老师是谭老师的《变色花》这一课的指导教师,使得我有幸提前听取了一次试上课,两节课的对比给了我相当大的收获。当天的试上课谭老师用来导入的“变色花”实验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红花绿叶”的效果只有靠前排学生才能看见,...
11月20号,区科学教研活动在我校进行,我校谭红亮老师和建邺实验小学的陆亚宇老师分别为我们呈现了《变色花》和《蜡烛的变化》两节课。两位老师虽然都很年轻,却展示出了各自的风格和魅力。两节课听下来之后,我的感想如下。 1. 科学课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需求 所有的知识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想去学的时候才能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谭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想知道为什么白花能变成红花绿叶,因此很专注地认识和制作紫甘蓝水,...
吴时祥老师《地球的形状》一课,是在六年级科学教学中很有挑战的一课。因此,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课,怎样能让学生融进来,而不是让学生站在已经知道结论的想法上,将自己置身事外。 吴老师在这堂课里,把自己主角的位置让了出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孩子来讲述。在课堂上,吴老师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对小组的讨论内容和方向进行引导。在汇报的过程中,吴老师将语言的表述留给了学生,而把自己的激情留在了动作上。...
10月23日我参加了南湖一小科学教研组承办的区级教研活动,观摩了由李海婷、郭佳两位老师执教的做中学课堂教学,对做中学的课堂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这两节课中,并不是说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就意味着学生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学生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教师就帮助他们聚焦到要探究的问题上来。在课堂上两位年轻的教师亲切地伸出手来,引导孩子们走上一条比较顺畅的、比较有效地学习已有知识,探索自然规律,...
本周的教研活动来到了南湖一小,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小学科学课堂目标达成的基本策略,共有三个项目,分别是由李海婷老师和郭佳老师的做中学示范课以及张秋原老师关于《有效落实科学目标的几点尝试》的讲座。本次教研活动样式多样,精彩丰富,三位老师各具特色,作为新教师的我,在下面听得也是收获颇多,特别是张老师的讲座,让我学到很多,闷声发大财,这次教研很是受用。 首先是李海婷老师的做中学课程。课程标题为“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
10月23日,科学教研组在南湖一小举行了教研活动。活动伊始,是郭佳、和李海婷两位老师的“做中学”展示课,在听取了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后,教研组进行了研讨。紧接着,是南湖一小爱达校区的张秋原老师做的题为《有效落实科学目标的几点尝试》的讲座。在这期间,我受益良多。 首先,参与“做中学”的是南湖一小二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也正如我在陶小所带的班级一样,特点是好动好问,纪律性不强,但同时对科学的兴趣却很强烈。在对低年级的学生的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