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我做,我明白 ——10月23日南湖一小二年级“做中学”听课感 致远外小 陈舒劼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0-27

“让老师慢慢地、耐心地扶着你们走……”充满爱心和耐心、一直带着笑容的李海婷老师和郭佳老师和一群满脸稚气、充满好奇心的二年级孩子共同完成了两节科学课的探索。课堂节奏很慢,思维活动却非常丰富而有深度;实验材料很多,课堂表现却十分井然有序。

第一节课是《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发现海绵、粉笔、玻璃球和橡皮四种物体中是否有空气。为了适应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使用的验证方法为放入水中观察的方法。整堂课活动设计十分有序,首先让学生进行预测,考察了他们的前概念,这一设计是“做中学”学习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上也留了充足的时间来完成预测,让每一个学生都对今天要学习的主题有了足够的了解。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的注意点,并用编儿歌的方式提出“实验中的小细节”,不过如果儿歌的内容再精炼一点会有更好的指导效果。在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后,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在“做”。李老师在几处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更多更深的思考,比如:面对橡皮,大家有不同的发现,李老师请大家重复实验,并仔细观察出现气泡的位置,从而为下一课时做了铺垫。 将猜测即前概念也列入板书呈现出来是本课的特色之一,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学生在课前课后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课紧接着第一节课继续探讨,主题是研讨物体中有空气的原因。这节课较上一节课具备更强的理论性,对于教学难度也要高一些。郭老师就像一位大姐姐,循循善诱,耐心地到每组学生旁和他们讨论、交流,课堂气氛非常好。在最后的总结中,也没有强求每一个学生说出“缝隙或孔”这样高度专业化的词语,而是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在讲到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橡皮表面的“孔”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下显微镜,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课程后面设计的“戳洞”活动十分有趣,也增加了对于“孔”与气泡之间联系的认识。

这两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们在“做”,老师就是一位引导者和陪伴者,用经过选择的材料让学生充分体验,在“做”中思考、讨论、理解、明白……值得一提的是,二年级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十分有序,看得出平时的训练有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更加精炼自己的语言,更加钻研课堂设计,尽可能让学生多“做”,把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孩子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