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南湖一小教研活动听课总结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0-28

10月23日,科学教研组在南湖一小举行了教研活动。活动伊始,是郭佳、和李海婷两位老师的“做中学”展示课,在听取了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后,教研组进行了研讨。紧接着,是南湖一小爱达校区的张秋原老师做的题为《有效落实科学目标的几点尝试》的讲座。在这期间,我受益良多。

首先,参与“做中学”的是南湖一小二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也正如我在陶小所带的班级一样,特点是好动好问,纪律性不强,但同时对科学的兴趣却很强烈。在对低年级的学生的管理方面,我做的并不好,所以在课程刚刚开始,我就认真听取郭老师的课,希望能够取长补短。第一课是《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刚开始是用实验来引入新课,一个简单的空瓶子浸入水中冒出气泡,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同时这个实验思路也为接下来验证其他物体中是否含有空气提供了方法。实验并不具有多大的难度。整堂课也是按部就班,郭老师也是时刻掌握着课堂的进度,在对实验的讲解方面,也是尽可能的使学生们能够听懂,同时对于有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恰到好处的将问题再讨论,再实验,终于在实验的证明下,将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难点,学生都能够了解,都能够用事实说话。最后也留下了下堂课思考的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呢?课程结束仅仅谈下自己的看法。亮点之处在于将实验操作的规定要求等制作的有律动有节奏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不那么枯燥,同时容易记忆。个人感觉在分配给学生的实验时间上有些长,因为实验操作并不算难,即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实验,那么仍然留有足量的时间。而在这个时间里,学生的利用率偏低。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指导或者按照规定实验结束后进行的活动等。而在实验的设计方面,教师首先给出了一种思路,那么学生很容易向这种思路上引,可否让学生说说有没有其他的思路,这个时候的学生的想法虽然偏天真,理想化,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接下来李老师的课,首先仍然是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存在与有空气的物体中的共性。观察是低年级学生做科学实验,探讨科学问题,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发现、交流最后写下来或者画下来就是一段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进行理论讲解,原本枯燥的知识在李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下,学生能够顺利的理解,并加以利用,能够顺利说出生活中的其他物体是否含有空气。课堂气氛融洽,课堂节奏缓慢,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当然,本次教研活动的收获不止于此。张秋原老师做的题为《有效落实科学目标的几点尝试》的讲座非常有趣。其实这些实验也是我们平时经常能够想到的,甚至是在生活中也能够遇的到。但是张老师的细心发现,使这些实验的效果性更加明显。同时也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与趣味性。这一点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即使做到了和教材规定的一样,即使使学生都能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要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创新,没有因时制宜的实验改革,那么在科学课上的教学都算不上是成功的。

再次感谢南湖一小。感谢南湖一小的三位老师。感谢科学教研组的所有同仁。

(本文由沙作伟南京市陶行知小学官网直接推送至本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