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11.20金中实小听课感想——金中实小周琳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1-25

11月20号,区科学教研活动在我校进行,我校谭红亮老师和建邺实验小学的陆亚宇老师分别为我们呈现了《变色花》和《蜡烛的变化》两节课。两位老师虽然都很年轻,却展示出了各自的风格和魅力。两节课听下来之后,我的感想如下。

1. 科学课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需求

所有的知识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想去学的时候才能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谭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想知道为什么白花能变成红花绿叶,因此很专注地认识和制作紫甘蓝水,带着期待积极地进行了自己的白花变红花实验,一步步认识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了解了能鉴别它们的酸碱指示剂。所有的知识都是孩子们想知道的,因此孩子们学得尤其认真尤其开心。

2. 科学课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动手机会

陆老师的一个问题:“燃烧后的蜡烛去哪了?”一下子抓住了全场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全场都安静下来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的表情立刻变得专注起来。科学课上很需要提出这样需要学生花一点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假思索就能得出答案,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毫无帮助的。在陆老师的课堂上,这一个问题成为了学生主要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得到答案,孩子们更认真地进行了实验活动寻找“消失的蜡烛”,观察得更仔细,思考得更全面。

谭老师的“随口一句”:如何让红花变绿花,让绿叶变红叶?也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起来,同时按捺不住跃跃欲试,这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3. 细节决定成败,科学课上引导很重要

学生的很多关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重在平时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教师的引导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引导有有形的和无形的。陆老师在每一个实验前都会要求学生朗读实验要求和注意点,这就是有形的引导,在每一次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谭老师虽然没有用语言要求学生一支棉签蘸取一种液体,却给每一支棉签贴上了标签,这种无形的引导在无意中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态度。对于课上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两位老师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寻找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当学生所说的方法不够完善时,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调整,最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出结论。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引导,在课堂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上课时要时刻关注课堂,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选择最有效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