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南湖一小教研活动听后感 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郝晓东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0-29

本周的教研活动来到了南湖一小,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小学科学课堂目标达成的基本策略,共有三个项目,分别是由李海婷老师和郭佳老师的做中学示范课以及张秋原老师关于《有效落实科学目标的几点尝试》的讲座。本次教研活动样式多样,精彩丰富,三位老师各具特色,作为新教师的我,在下面听得也是收获颇多,特别是张老师的讲座,让我学到很多,闷声发大财,这次教研很是受用。

首先是李海婷老师的做中学课程。课程标题为“这些物体中有空气吗”,针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我现在教三年级和六年级,对于二年级学生,由于其知识储备不多,学习动手习惯还未养成,所以如果是我我会非常头疼,因此这节课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李老师牢牢抓住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上课开始便用一个非常吸引学生眼球的现象引导学生:把空瓶子瓶口没入水中,挤压后会发现有气泡冒出来,学生对于这一现象能够理解,有人回答出是因为瓶中有空气。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出发,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生活用品中是否也有空气。李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继续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呢?同时暗示同学上课一开始的那个实验现象。由这些李老师便拉开了本堂课的大幕。

对于这个开场,我认为恰到好处,再好的言语也没有行动来的直接,特别是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其精神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状态,长篇大论效率不高,不适合低年级学生获取信息。而通过一个实验现象,学生可以用眼睛最直接地观看到,并且由于好奇心和第一次的心理,学生也会印象深刻,便于学生记忆,方便之后的课堂学习。

之后的学习便是一步步展开,围绕把物体放入水中来验证是否里面有空气来进行,学生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同时,李老师把课堂节奏控制的很慢,不会让学生产生跟不上老师节奏的感觉,实验时间拉的很长,对于此,我表示很赞同。二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验习惯更是不忍直视,但是李老师很有方法,她把实验要求编成一支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实验前集体朗读,这样学生注意力又收回了课堂,还防止有人“先下手为强”扰乱课堂纪律。这个方法很适合低年级学生。

在课堂上,橡皮里是否有空气产生了分歧,而第一节课时间已到,因此学生休息后由郭佳老师带来本节课第二课时的学习。由于是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因此郭老师开场语言更是精练,丝毫不拖泥带水,直接承接上一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探究橡皮放入水中到底有没有气泡。通过细致观察后学生解决了这一疑惑。

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这些物体中为什么会有气体。由于二年级学生想象力空间大,所以得到的答案比较多样,郭老师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一个个的聆听学生的见解。之后才开始进行下一步实验,即用放大镜观察这些物体表面有何异同。节奏控制的非常好。学生也在实验中自己找到了答案。

郭老师的语速同样非常适中,学生听起来不会觉得吃力,完全可以跟着郭老师的节奏走。郭老师在实验前同样让学生齐声朗读实验规则,让学生实验前能够心中有数,效果非常好。

最后便是张秋原老师关于《有效落实科学目标的几点尝试》的讲座,这个讲座不同于一般的“我讲你听”的形式,而是自己讲的同时,让我们这些听众跟着一起做,去体会,这样的效果就是:组长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听讲座了!张老师讲了四个自己对于教材中实验的改进。我深有体会,由于环境、实验条件、设施的不同,教材中的实验并不是万能的。而张老师现身说法,说了自己对于教材中实验的改进,并且把改进后的实验拿出来让我们一起去做,来体会与原实验的不同与进步。这个想法让我耳目一新,很是有启发。我们是教书,而不是书教我们,因此我们要善于随机应变,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学生情况作出调整,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张老师的语言也很幽默,让我们之间少了些讲座人与听众的隔阂,多了的是赞同和接受。对此,我表示这样的活动对于我这种白纸新教师的帮助太大了,从中我得到了很多课堂实验的启发,我需要去改进一些实验,使它更适合我的学生,也能够求和我们学校的教学设施。

本次活动受益匪浅,得到的东西很多,对今后的教学道路帮助很大,感谢以上三位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