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files/site/1/sync/file/2014090514385179.doc
五、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要关注学生的经历体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核心能力的发展;要落实活动过程,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要不断优化教师指导,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一)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交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基本任务。
1.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
准备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能力;针对活动主题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2.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的过程是执行并完善活动方案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获得实际的活动体验。
在活动实施阶段,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理运用方法的意识和能力,跟踪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全过程,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深度参与实践活动。
3.活动总结、交流与评价
活动总结、交流、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升华过程,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结果、方法、经验、体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提炼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
在总结与交流的过程中,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概括提炼的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及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交流与评价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可根据活动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安排活动过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
(二)活动组织形式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三种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全班活动。以小组合作为主,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要引导学生根据能力、特长、活动的需要具体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团队意识。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1.保证课时开足用好
要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中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时间相结合,或集中使用,或分散安排,同时要适当利用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2.充分经历活动过程
鼓励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历亲为,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要确保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2-3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不能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成纯粹的课外学习活动,每学期实际使用的活动与指导时间不应少于30课时,并注意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比例。要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要有指导教师对每个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3.着眼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能力发展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探究的兴趣,积极生活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团队合作、组织规划、信息搜集与处理、动手操作、沟通表达、观察、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四)教师指导建议
教师要牢固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与爱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
1.明确活动指导的主要任务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应当放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确立研究的课题。要指导学生形成研究小组,明确活动中的分工与职责,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帮助学生了解活动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格式和撰写的要求,指导学生制定并完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养成做事有规划的习惯。
在活动展开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保存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的问题,防止活动“流产”;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方法,深度展开研究与实践,丰富实践体验,防止“浅尝辄止”;指导学生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工具和资源。
在总结交流和评价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过程资料,反思感受和体验;指导学生形成实践成果,并尽量在更大范围内展示成果;指导学生产生新的研究问题;认真组织对个体和集体的评价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合理评价。
2.了解活动指导的基本要求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活动进程的观察,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或小组要进行重点辅导,帮助创设必要的活动条件;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和人际交往活动,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有价值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有效的支持。
3.把握恰当的指导时机
学生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的长期关注,因此,教师应主动融入学生活动过程,参与学生的具体活动,要把握活动指导的关键期,在活动中通过提建议、作示范、组织讨论、提供范例等方式,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展开实践。同时,应抓住各活动阶段的关键节点,利用课堂时空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上好选题指导、活动策划、计划制定、阶段交流、方法指导、信息整理、成果展示、总结评价等活动指导课,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扎实、有效。
4.重视活动方法的指导
要从课程内容的建构方式和学生相应的实践活动方式出发,系统梳理各类活动方法,形成较为合理的活动方法指导系列;要从宏观上把握方法指导的阶段特点和主要任务,体现阶梯性。
方法指导活动要与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要采用探索、尝试、讨论、交流等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方式。要重视学生对方法学习的自主建构,避免机械灌输;要着眼实践,让学生在具体应用中学习并掌握方法。
要确立方法指导的“全程”意识:在“活动设计”时认真分析活动主题的性质和内容特点,多角度分析学生活动展开的方向,对学生的活动方法作充分的预设;在“计划制订”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兼顾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在对活动过程的规划时学会将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在“过程反馈”活动中,要组织学生交流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在“成果展示”活动中,要提醒和帮助学生呈现研究过程中方法运用的情况,进一步感受方法在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明确方法运用的过程与要求;在“评价反思”活动中,要组织学生细细回顾运用方法开展活动的过程,评价自己以及同伴在方法运用上的表现,分享在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