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老师 江苏教育学院教授 王明宾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评价。所谓学习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和作业能力的主观评价。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对学习活动具有动机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教学和学习活动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二、三、四年级各选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实验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数学任课教师作为实验研究人员并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对实验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操纵和控制,从而培养和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验程序如下:
(一)实验准备阶段
1.实验人员培训。
对实验班班主任老师及语文、数学任课教师进行实验前培训,使其了解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实验的具体做法,做到准确理解,融会贯通。
2.自我效能感初测。
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语文、数学教师共同研究制订自我效能感测验试题,在正式实验前,对全体实验班学生施测,确定自我效能感的现有水平、等级。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自我效能感的有关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设计了以下八条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原则和具体措施,由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辅导、考试、作业等各教学环节以及班会、队会、学科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具体实施:
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学生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例如,课堂提问回答不上,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例如,正确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考试成绩理想等等),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得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教师对学习问题的讲解和详细、具体的演示解答等操作行为对学生是一种榜样示范,学生从中可以判断自己能否掌握和解答同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在黑板上解答演算习题等行为也构成一种榜样示范行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自己能否胜任同样的问题。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榜样获得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相反,如果看到与自己相似的榜样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成功的希望。为此,教师除自身做好教学示范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并使这些榜样尽可能成功地解决问题,使好、中、差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受到鼓舞。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为学生设定目标,可以使学生在达到目标时,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同时,在目标实现的进程中将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同既定的目标相比较,可以知道自己的进步情况,同样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指导学生树立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为不同的学生树立不同的目标;目标设置要系列化,既有近期目标,又有远期目标,难度水平不断提高;目标设置要具体化,可操作;要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设定目标。
4.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会对学习情况做自我观察和记录。
通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使学生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每天学习计划和每周学习计划。每天学习计划可以参考当天的学习内容,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安排;每周学习计划可结合一周的学习内容,由每天具体的学习计划联合构成,其中要考虑到每周计划与阶段学习目标相一致。计划执行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学会分配学习时间,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自觉执行学习计划,并进行自我监督。
5.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归因。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有成功,同时也会遇到失败,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原因即归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或者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做到:及时给学生以归因反馈,将学生的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学生的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无能相联系;指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做自我归因。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归因,避免消极的归因。
6.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对学生进行奖励便成为进步的标志,学生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极大地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在实施奖励时应注意:奖励与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相联系,奖励的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当物质奖励。
7.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得相应的学习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学学习的一些方法和各种数学问题的解题技巧,对学习数学就会很有信心,产生相应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就会对学习数学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教师既应该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记忆和复习功课、如何做作业等具体方法,同时也应该结合学科,教给学生每门学科特殊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8.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自卑、紧张焦虑、怯懦、回避、退缩等不良个性特点,会使学生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感到难以获得学习成功,降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反,乐观、开朗、自信、顽强等良好个性品质,会受到教师和家长及同学的好评,对自己能力有充分信心,学业自我效能感不断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品质,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烦恼。以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八条原则,在具体实施时,实验班的班主任老师、数学教师、语文教师可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具体内容,分别制定和规划出更详细、更具体的培养办法,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
(三)实验的验收阶段。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验后,对实验结果做如下验收:
1.通过学生问卷测量实验措施的落实情况。
2.测定学生的语文、数学自我效能感水平。
3.测定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业成绩。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实验样本较大,仅抽取四年级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验数据作为代表样本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前测结果
表1: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自我效能感比较
效能感
|
组别
|
n
|
M
|
S
|
t
|
P
|
数学效能感
|
实验班
|
63
|
39.11
|
5.65
|
0.375
|
P>0.05
|
对照班
|
61
|
38.79
|
4.22
|
语文效能感
|
实验班
|
63
|
38.70
|
6.00
|
0.059
|
P>0.05
|
对照班
|
61
|
38.64
|
5.22
|
总效能感
|
实验班
|
63
|
77.81
|
11.65
|
0.208
|
P>0.05
|
对照班
|
61
|
77.43
|
8.38
|
表2: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业成绩比较
|
组别
|
n
|
M
|
S
|
t
|
P
|
数学成绩
|
实验班
|
66
|
97.0
|
8.7
|
0.118
|
P>0.05
|
对照班
|
64
|
96.8
|
10.5
|
语文成绩
|
实验班
|
66
|
90.0
|
7.6
|
-2.535
|
P<0 .05
|
对照班
|
64
|
93.9
|
9.8
|
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效能感水平无显著差异。由表2可见,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数学成绩无显著差异,但语文成绩,实验班显著不如对照班。尽管如此,我们仍可将实验班与对照班作为等组处理。
(二)实验措施的落实情况
实验措施落实与否应直接反映在学生身上,为此,在实验后,根据实验措施的有关内容设计了学生情况问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从5点等级进行评分,结果如下:
表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体验比较
|
组别
|
n
|
M
|
S
|
t
|
P
|
成功经验
|
实验班
|
65
|
35.86
|
1.34
|
11.240
|
P<0 .01
|
对照班
|
65
|
29.82
|
4.12
|
榜样示范
|
实验班
|
65
|
4.97
|
0.17
|
7.026
|
P<0 .01
|
对照班
|
65
|
4.46
|
0.56
|
学习目标
|
实验班
|
65
|
9.06
|
0.24
|
8.303
|
P<0 .01
|
对照班
|
65
|
7.83
|
1.17
|
学习计划
|
实验班
|
65
|
9.26
|
0.54
|
8.944
|
P<0 .01
|
对照班
|
65
|
7.78
|
1.22
|
努力归因
|
实验班
|
65
|
4.95
|
0.21
|
9.981
|
P<0 .01
|
对照班
|
65
|
3.95
|
0.78
|
适当奖励
|
实验班
|
65
|
12.86
|
1.37
|
9.535
|
P<0 .01
|
对照班
|
65
|
10.08
|
1.91
|
学习方法
|
实验班
|
65
|
14.55
|
0.75
|
10.735
|
P<0 .01
|
对照班
|
65
|
11.43
|
2.22
|
学业自信
|
实验班
|
65
|
4.02
|
0.52
|
8.233
|
P<0 .01
|
对照班
|
65
|
3.17
|
0.65
|
由表3可见,在问卷调查的所有项目上,实验班的学生的分数均优于对照班学生的分数,而且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这表明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1.体验了更多的成功。
2.有更好的榜样示范。
3.更多地设立了学习目标并实现目标。
4.更多地制定学习计划并执行计划。
5.对学习成绩更多地做努力归因。
6.得到了更多的表扬、奖励。
7.更多地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
8.对成绩有更多的自信。
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有如此大的差异,应该归结为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验措施的结果。
(三)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后测结果
表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自我效能感比较
效能感
|
组别
|
n
|
M
|
S
|
t
|
P
|
数学效能感
|
实验班
|
64
|
48.06
|
1.02
|
14.003
|
P<0 .01
|
对照班
|
65
|
39.37
|
4.86
|
语文效能感
|
实验班
|
64
|
48.05
|
1.17
|
13.557
|
P<0 .01
|
对照班
|
65
|
39.15
|
5.12
|
总效能感
|
实验班
|
64
|
96.11
|
1.82
|
14.850
|
P<0 .01
|
对照班
|
65
|
78.52
|
9.30
|
表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业成绩比较
|
组别
|
n
|
M
|
S
|
t
|
P
|
数学成绩
|
实验班
|
64
|
88.5
|
9.4
|
1.987
|
P<0 .05
|
对照班
|
65
|
84.2
|
14.7
|
语文成绩
|
实验班
|
64
|
90.5
|
6.0
|
3.417
|
P<0 .01
|
对照班
|
65
|
84.7
|
12.3
|
由表4可见,实验后实验班在数学效能感语文效能感及总效能感的得分上均高于对照班,而且这种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由表5可见,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地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而且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是极其显著地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与实验前语文成绩形成鲜明反差)。这些结果表明实验教师对实验措施的操纵取得明显成效。
(四)自我效能感前测、后测比较结果
表6:实验班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前后测比较
效能感
|
组别
|
n
|
M
|
S
|
t
|
P
|
数学效能感
|
后测
|
64
|
48.06
|
1.02
|
12.471
|
P<0 .01
|
前测
|
63
|
39.11
|
5.65
|
语文效能感
|
后测
|
64
|
48.05
|
1.17
|
12.236
|
P<0 .01
|
前测
|
63
|
38.70
|
6.00
|
总效能感
|
后测
|
64
|
96.11
|
1.82
|
12.416
|
P<0 .01
|
前测
|
63
|
77.81
|
11.65
|
表7 对照班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前后测比较
效能感
|
组别
|
n
|
M
|
S
|
t
|
P
|
数学效能感
|
后测
|
65
|
39.37
|
4.86
|
0.715
|
P>0.05
|
前测
|
61
|
38.79
|
4.22
|
语文效能感
|
后测
|
65
|
39.15
|
5.12
|
0.554
|
P>0.05
|
前测
|
61
|
38.64
|
5.22
|
总效能感
|
后测
|
65
|
78.52
|
9.30
|
0.691
|
P>0.05
|
前测
|
61
|
77.43
|
8.38
|
由表6可见,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自我效能感水平极其显著地优于实验前。由表7可见,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后和实验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极其显著的提高,是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验措施取得的效果。
四、讨论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
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然而,班杜拉并未深入揭示这种作用的内在心理机制。本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与学业成绩的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主观评价、情绪反应、结果期待,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而间接实现的。其制约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2.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模式。
本研究表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在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的,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进一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模式”如下:
|
教学前
|
课堂教学
|
教学后
|
(1)
|
(2)
|
(3)
|
教师行为
|
学法指导
|
讲解示范
|
练习提问
布置作业
|
及时评价
归因指导
|
学法指导
|
学生行为
|
确立目标
制订计划
|
观察学习
|
实际操作
体验成败
|
接受反馈
自我归因
|
确立新的
目标、计划
|
五、结论
1.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显著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和语文自我效能感;
2.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显著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语文学习成绩;
3.根据实验变量,总结概括出“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