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和谐民主、沉闷压抑、放任自流这三种课堂气氛入手,然后执果索因,从学生、教师、师生人际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三种不同的课堂气氛形成的原因,最后阐述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中给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途径。
关键词:课堂气氛 原因 教学效果
学校教学最基本的环节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气氛是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课堂气氛的形成和调控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那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应该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哪几种形式的课堂气氛,不同课堂气氛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调控课堂气氛。
1 不同的课堂气氛及教学效果
1.1 和谐民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所谓“互动”,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进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双边不断调整关系。教师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参与。比如问答、上黑板做题、学生提问、讨论等等。在这种交流中,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并且掌握的知识牢固而深刻。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1.2 沉闷压抑
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于是学生出现厌学,课堂上洋溢着一种抵触情绪。学生不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也不喜欢教师的教态,更谈不上师生互动。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呈现出学生思维混乱,记忆受干扰,想象贫乏,缺乏创造力,信息接受能力大幅度下降。1951年,弗兰德斯(N.A.Flanders)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命令、要求和不赞成的行为会引起学生的过于敏感、冷漠、退缩、挑衅以至情绪分裂。尤其是数学学科,本身就仅仅与数字、公式打交道,可谓是枯燥无味,若教师不充分备课,设计适当的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吸引学生,那么这种情况就愈演愈烈。
1.3 放任自流
教师照本宣科,只顾自己讲课,不管学生的反映,甚至打瞌睡、看小说均不闻不问。学生兴趣索然,被迫记忆,极易受到其它诱惑,思维不集中,所学内容只能略记一二。课堂纪律松弛,学生学习没有目的,师生缺乏合作交流,一旦下课,学生如释重负,似一盘散沙。课上的内容随着下课铃声也烟消云散。印象淡漠,学习效果较差。
2 不同课堂气氛形成的原因
2.1 学生方面
(1)学习态度 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对学习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比如数学内容就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因不能理解产生抵触,故而放弃。有些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用不到,如《数学分析》中的微积分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接触不到,他们便对自己放松要求。这些都是会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
(2)心理障碍 书本上有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接触不到,学生没有客观印象,造成新知识的不易接受。在课堂上听不懂,做不出,理解有误,使一些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因怕错而不敢做,在给出答案之前顾虑重重,担心会被同学嘲笑,所以干脆有时就不做,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下,不仅有害身心健康,也给学习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
(3)学习方法 从中国五千年的教育发展来看学习方法带有严重的儒家特点。学习仅仅是机械地重复背诵书本上的知识,缺乏知识的灵活运用。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很多学生学习相当勤奋刻苦,但往往学习成绩不理想,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而学习方法相对好的学生学习就很轻松。可见,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大,直接影响他们面对教师、面对课堂的态度。学习方法好的学生自然轻松取得好成绩,他们也就自然充满信心,课堂上就会很活跃,反之,学习方法不得当的学生往往刻苦了,认真了,最后却收效甚微,自然就会产生自卑、厌倦的情绪,课堂上就比较呆板。
2.2 教师方面
(1)教学方法 固定的程式,容易束缚创新思维.对广大教师来说,有的教师无所遵循,容易陷入茫然;有的教师死板教条,照本宣科,仅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有许多教师他们的教案索性使用多年,内容不予更新,对课堂上出现的新知识、新名词不能及时给学生讲解以至造成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熟练、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课堂活动 有些教师对于学生要求非常严厉,缺乏沟通和耐心,课堂气氛过于紧张,这种紧张的气氛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学生不敢发挥自己的水平,失去许多表达自己的机会。有的学生便感到不理解老师,对老师产生敌意。然而,理解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师生间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形成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从而建立一种心理层次上的和谐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适当充分的课堂活动,师生就会有更多的互动,能够达到适时地调整师生双方状态的目的。可以在上课时加一些关于课题的笑话或一些小游戏,帮助学习,更加强课堂娱乐的气氛。
(3)自身素质问题 有些教师知识缺乏、业务能力低,不注重随着知识的更新强化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缺乏务实、进取精神。在教学中不能以“导”代“教”,发掘学生的潜能,而采用“填鸭式”、“单向式”教学模式,学生自然厌学,失去创造思维能力。
2.3 师生人际关系
师生人际关系是指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形成并在交往活动中遵循的“人-人”关系。师生人际关系主要有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三种。而民主型和专制型是两种典型的师生人际关系类型。在民主型下,教师既严格要求学生,也尊重、关心、热爱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客观地肯定学生,学生尊敬和热爱教师,师生之间情感和谐、融洽;在专制型下,教师依靠自己的权威,以命令的方式指示学生执行,很少给予指示和说明,拒绝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尊重学生;学生对教师或一味服从、或阳奉阴违、或当面拒绝,充满驯服、敌意、侵略性强等消极情绪。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关怀别人、合理的善良是儿童集体生活应有的气氛,是师生相互关系应有的主要品质。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中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要有效的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构筑互相信任、尊重和有序的教学环境。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堂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唤起他们的追忆和想象。如果课讲得学生“昏昏欲睡”,功效极低,此课是不算成功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才会关心注意和研究你的课。这样,教与学才能同步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积极思维,认真备好课,吃透教材,应用自如,教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富于感染力。
3.2 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强烈的敬业心和责任感
我们常说:“要倒出一桶水,你必须有三桶的水”。所以教师应该博学多才,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富有生命力。教师平时应该注重业务素养,博览群书,广泛涉取,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学科综合素质水平,创造性地运用好教材,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备课,合理安排上课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讲解生动性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环节,设计难易适中的课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愉快体验,课堂教学就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基本不用为学生上课不守纪律而烦恼,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同时,提高教师素质也包括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3.3 建立和谐、民主、进步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的合作。如果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学生就不喜欢和信任教师,不会积极主动支持教师的工作,甚至与教师唱对台戏。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心境差的学生学习效率极低,一项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表明,心境低落的学生几乎把句子忘掉1/4,而心境好的只忘掉1/20。我国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由于教学不民主和谐,气氛压抑,而引起智力下降60-80%。民主、和谐、进步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给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师也只有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在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在好的课堂气氛中,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启发引导学生以饱满高涨的学习热情,全心投入到学习中,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记忆会更长久,教学效果会更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向群.如何提高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J].新医学,2004年,(6):136.
[2] 何立缨.教学社会心理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版.
[3] 钟海青.师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4]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版.
[5] 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 任良抒.和谐社会呼唤教育[J].职业与教育,2005,(13).
[7] 张权民.浅谈教书育人[J].职业与教育,2005,(6).
[8] 袁振国.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刘丹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J].职业与教育2005,(1).
[10]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