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学研究

社会、学校、家庭“三维一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12-11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迫使社会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正是针对了我国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同时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沟通渠道,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社会与学生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数在家长,而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则多数在社会。

一、社会价值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导致人们不同的心态,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周围看法及观念。如果一个学生从小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他对社会、他人和自己就抱有健康向上的意识,反之依然。

二、社会观念的导向

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人不仅身体会生病,精神也会生病。当他们烦恼、难过无人诉说时,第一个就会想到心理医生,对他们来说去心理咨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他们学校里都会配有专门的心理老师、专家,专门负责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及指导。

而在我们这里,人们不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在他们眼里,去心理咨询的和去看精神病没什么两样。这使得学生不敢进行心理咨询,怕受到别人的嘲笑。因此我们应加大力度,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学习先进的理念。

三、社会媒体的引导

现在中国学生对网络的迷恋是众所周知的,不仅如此,年轻人追捧明星······这就使得我们的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制作些精品,塑造良好的媒体环境及氛围,为国家培养栋梁。

教育不只是领导部门的事,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教育、关爱学生的心理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校与学生

目前,许多中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内容还缺乏统一性、规范性的要求,因此就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搞搞心理测试、几句话的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课程这些事情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就要求学校:

一、有目标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除此,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二、针对现实

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每个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目标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例如,青春期教育。

四、改善差异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如,进行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

五、以活动为主

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话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家庭与学生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而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自然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一、对孩子以正确的人生教育观

让孩子从小懂得:怎样活着,怎样做人成人。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以使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二、给予孩子良好的个性培养

如自我气质的了解与完善,活泼开朗性格的塑造,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让孩子及时的了解青春期知识

现在的孩子成熟的较早,对青春期充满的好奇,与其让他们好奇,不如让他们掌握青春期的知识,能够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与交往,懂得自尊自爱。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现在的孩子可以比较客观的认识、评价别人,可对自己却是是一个字“难” 。作为家长就要通过对孩子的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等。

五、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品格、品德心理的

“冲动、嫉妒、自尊心强······”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当代的青少年,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处理冲动、调节情绪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以此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树立自信心。

六、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直接的便联系到了学习成绩,成绩好就百依百顺,否则就打骂、训斥、讽刺、要挟,这些使得孩子的学习心理品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所以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是很重要的问题。要培养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有关复习与遗忘规律的掌握,以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等。使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保持刻苦学习。

综上所述,现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决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努力。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是短时间的心理治疗,它同样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维一体式”的从学生的幼年开始就加以引导,直到学生的心智成熟。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它来自于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家庭、学校!

TOP